-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 共14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注: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1936年6月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自述)
材料二 ……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1)材料中“第一次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可看出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康、梁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是毛泽东在他的哪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什么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利用这则口述史料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
(2)赞成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3)分不清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主张。道路:①康、梁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孙中山:通过革命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③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4)《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5)材料为毛泽东本人口述历史,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口述史料受口述者及记述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及片面性,最好与原始史料配合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成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孙中山先生是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5)特点: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
回答:
(1)指出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使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资产阶级思想(或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西方之路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3)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全集》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哪些观点,实质何在?
(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
(4)材料三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
(5)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论证的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洋务派。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2)反对兴民权。反对君主立宪,反对维新变法。
(3)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4)“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
(5)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 ]
正确答案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
正确答案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
正确答案
维新派在探讨救亡之道时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开民智”,国家就不会亡;即使亡了,也没关系,还可以恢复。所以,他们认为,要保国,必须先保教。以上维新派的观点表明
[ ]
正确答案
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
正确答案
近现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学习对象经历了下列演变: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