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体现地方性,是新课标下高考分省命题的特点之一。淄博市教研室为此编写了《山东史粹》一文,详细介绍了山东的历史发展。其中写到:

材料一 山东世称“齐鲁”,这得名于西周在山东封立的两个重要的诸侯国。

回答:(1)指出这两个封国在政治或文化上各自的突出贡献。

材料二 (1897年)巨野教案后,德国侵占胶州湾,取得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英国趁机强租威海卫。一战爆发后,日本出兵青岛,取代德国,控制山东。五四运动前夕,日本企图独占山东,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回答近代时期列强对山东的侵略。

材料三 山东人民富于革命斗争精神。革命战争时期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性。如鲁南工人组建铁道游击队活跃在津浦铁路及其支线,神出鬼没打击日伪军。胶东地区民兵在对日作战中创造了地雷战,丰富了游击战的内涵。在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的人民群众以踊跃支援前线而著称,涌现出了无数个精心照顾解放军伤员的“红嫂”;山东解放区人民用车推、肩挑、人扛等各种办法将大批物资送往淮海战役前线,陈毅司令员曾经动情地说:“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3)据材料概括山东民众对革命战争的历史贡献。

正确答案

(1)齐国:管仲改革、齐桓公称霸、创办稷下学宫。

鲁国:传承周礼、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英法联军染指烟台;德国控制山东;日本进攻威海卫军港;英国抢租威海卫;日本占领青岛;日本全面占领山东。等等。

(3)组织武装直接打击敌人;创新战法丰富游击战内涵;支援前线运送各种物资;救助部队伤员。

本题以山东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主题展开,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高考的地方性特色。

(1)综合归纳古代山东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2)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不要遗漏知识点。

(3)山东民众对近代中国革命的贡献教材体现的不多,所以本问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并要求根据材料来分析说明,注意答案要从材料中提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代替赫尔利到达中国,开始了他举世瞩目的、以调处国共争端为内容的使华生涯。马歇尔调处以1946年3月11日回国述职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调停处的第一阶段是比较顺利的,也是有成效的。马歇尔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促蒋停战。首先,马歇尔针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在各种场合向国民党集团申明美国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立场。其次,为了迫使国民党蒋介石作出让步,以实现停战和达成协议,马歇尔还充分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蒋介石集团施加压力。

第二,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帮助完成四大协定的签署。四大协定即:1946年1月10日的停战协定;1月31日的政治协商会议五项协议;2月25日的整军方案;3月27日的东北停战协议。为促使达成这些协议,马歇尔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可谓不遗余力。他曾作了三千英里的飞行,跑遍了整个华北,直到内蒙边境。不可否认,这些协议能够签署,马歇尔也有一份功劳。 

1946年3月11日,马歇尔回国述职,4日18日返华,随后开始了他调处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方面,美苏矛盾渐渐激化,“冷战”加剧,中国在美苏争端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在中国国内,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危机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行了以援蒋内战为主、促蒋停战为辅的双重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集团对国共和谈毫无诚意,且一意孤行,决心坚持内战。10月11日,国民党占领张家口。当天下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蒋介石违背政协决议,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民大会,国共谈判最后破裂。马歇尔于10月下旬宣布退出调停处。此后一段时间内,马歇尔频繁与第三方面人士接触,企图寻求第三方面出面调停。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第三方面不可能携起手来结成一个巩固的、具有某种影响力的大组织,更无法组织起来采取联合行动,从而使马歇尔最后一线希望也终成泡影。1947年1月18日马歇尔结束了一年零十八天的调处,黯然回国。

———引自《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关系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在华第一阶段的调停能够取得一些成果的原因有哪些?(2分)

(3)根据材料分析,马歇尔来华实施第二阶段的调处的国际、国内背景有哪些?(2分)

(4)根据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分析马歇尔“百日调处”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

(5)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1)《双十协定》签订后,国民党继续坚持内战政策,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2分)

(2)利用美国的影响对蒋介石施加压力。马歇尔的多方奔走。中共争取和平和民主的努力。(2分)

(3)国际:美苏矛盾渐渐激化;国内: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危机加剧。(2分)

(4)美国援蒋内战的方针;蒋介石集团决心坚持内战的既定方针;蒋介石被局部胜利冲昏头脑;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势力的软弱性(或答:第三势力或中间势力的软弱)。(2分)

(5)美国对蒋介石集团的支持扶植是外部原因,蒋介石集团坚持内战方针及其代表的阶级利益是内因。(2分)

第(1)小题是外延式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制造摩擦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第(2)小题是内涵式问题,从材料中进行归纳概括。第(3)小题材料中有明确叙述,必须加以精确归纳。第(4)小题,也是内涵式问题,分别分层次地从材料中提炼答案要点,不能够摘抄材料原文。第(5)小题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综观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和谈阶段、彻底破裂阶段、战争与和谈交叉进行阶段。指出和谈时期中共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作出的努力,简要分析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的原因。简述1949年中共在战争期间坚持和谈的目的和结果。

正确答案

努力: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旧政协会议。原因: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主次地位的变化;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制度;美国扶蒋反共政策以及苏联的扶蒋抑共政策等。目的: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放弃和平机会。结果:彻底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推翻了国民政府,成立了新中国。

关键明确三个阶段。和谈阶段是指抗战结束后的重庆谈判时期,破裂阶段指内战的爆发,交叉阶段是指北平谈判和渡江战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力量和态度。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把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 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材料二"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一一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三"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 ,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一一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归纳材料一中毛泽东对内战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的具体内涵。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内在的联系?材料二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相比,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显著变化,变化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基本观点:内战必然爆发,但可以控制其时间和规模。国内外的因素包括: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但 准备尚未完成;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呼声高;美国为控制中国,实 现全球霸权积极扶持蒋介石;中国共产党经过抗战实力得到增 强等。

(2)材料二是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时会见记者时的发言,它是材料一"我们的奋斗"的具体举措。材料二的主张不可 能实现,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的前提就是要废除国民 党一党专政。

(3)变化: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条件:此时我党已经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企 图以假和平作为缓兵之计。

本题以国共两党关系为主线,考查学生对抗战 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为争取自由和独立所采取的 措施等内容的掌握。学生在分析材料一时应把握材料的基本 观点,就是内战必然爆发,但可以控制其时间和规模。然后结 合抗战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回答。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联系体现 在材料二的主张是材料一中"我们的奋斗"的具体举措,而联 合政府是以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为前提,因而不可能实现材料 二中的主张。最后一问在回答时应注意材料引文是毛泽东 1949年的新年献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南京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发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与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有何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分)

(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2分)

(4)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2分)

本题以南京为切入口,考察了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题目本身不太难,只要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结合事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即可

下一知识点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挺进大别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