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5分)有机物A是烃的含氧衍生物,1.38gA完全燃烧后,若将燃烧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会增加3.06g;若将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会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A不与纯碱反应。该有机物的质谱图中质荷比的最大值是92。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正确答案

A的分子式:C3H8O3、结构简式:CH2(OH)CH(OH)CH2OH

由题意知A的分子量为92,燃烧后生成的水为1.08g,生成的CO2为3.06g—1.08g=1.98g

CxHyOz +O2xCO2  +   y/2H2O

0.015mol       0.045mol     0.06mol

所以A分子式为:C3H8O3

而4.6gA(0.05 mol)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0.075 mol),即分子中有3个—OH,所以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2OH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乙烯是来自石油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其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结合以下路线回答:

已知:

(1)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              

(2)D为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用来制造多种包装材料,其结构简式是              

(3)E是有香味的物质,在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制取。

①反应IV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类型为        

②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                      

(4)为了证明浓硫酸在反应IV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某同学利用上图改进后装置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实验开始先用酒精灯微热3min,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3min。实验结束后充分振荡小试管乙再测有机层的厚度,实验记录如下:

 

①实验D的目的是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分别是3mL和         mol·L-1

②分析实验                (填实验编号)的数据,可以推测出浓H2SO4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产率。

正确答案

(1)2CH3CH2OH+O22CH3CHO+2H2O(2分,条件也可写成

(2)(1分)

(3)①CH3COOH+HOCH2CH3CH3COOCH2CH3+H2O。(2分,“浓硫酸、加热”或“”缺一项共扣1分)   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1分)

②导气管的出口伸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以下(2分)

(4)① 4 (1分) ②A C(2分,错选不得分,漏选得1分)

试题分析: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则D是聚乙烯。乙烯也能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则A是乙醇。乙醇发生氧化反应生成B,所以B是乙醛。乙醛继续被氧化生成乙酸,所以C是乙酸。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E是乙酸。

(1)反应II是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H3CH2OH+O22CH3CHO+2H2O。

(2)D为聚乙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用来制造多种包装材料,其结构简式是

(3)①反应IV是制备乙酸乙酯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H3COOH+HOCH2CH3CH3COOCH2CH3+H2O。

②由于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二者都是与水互溶的,吸收装置中如果直接插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容易引起倒吸,所以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导气管的出口伸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以下。

(4)①实验D的目的是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所以在实验中氢离子的浓度应该是相同的。C中硫酸是二元强酸,所以根据硫酸的浓度可知,D中盐酸的浓度应该是4mol/L。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A和C中分别加入了浓硫酸和稀硫酸,所以通过分析实验A、C的数据,可以推测出浓H2SO4的吸水性提高了乙酸乙酯的产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8g(4℃)、0.34g(25℃)、6.8g(95℃)。乙醚的沸点为34.6℃。实验室常用苯甲醛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其原理为:2C6H5―CHO+NaOHC6H5―CH2OH+C6H5―COONa

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如图所示装置中加入适量 NaOH、水和苯甲醛,混匀、加热,使反应充分进行。

②从冷凝管下口加入冷水,混匀,冷却。倒入分液漏斗,用乙醚萃取、分液。水层保留待用。将乙醚层依次用10%碳酸钠溶液、水洗涤。

③将乙醚层倒入盛有少量无水硫酸镁的干燥锥形瓶中,混匀、静置后将其转入蒸馏装置,缓慢均匀加热除去乙醚,收集198℃~204℃馏分得苯甲醇。

④将步骤②中的水层和适量浓盐酸混合均匀,析出白色固体。冷却、抽滤得粗产品,将粗产品提纯得苯甲酸。

(1)步骤②中,最后用水洗涤的作用是   。将分液漏斗中两层液体分离开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先      

(2)步骤③中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是   

(3)步骤④中水层和浓盐酸混合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反应后混合物冷却的目的是   

(4)抽滤装置所包含的仪器除减压系统外,还有      (填仪器名称)。

正确答案

B:(1)除去NaOH、苯甲酸钠、碳酸钠等杂质  (2分)

把下层液体从下端放出、把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每空1分,共2分)

(2)干燥剂(2分)

(3)C6H5―COONa+HClC6H5―COOH+NaCl (2分)

使苯甲酸尽可能多的析出 (2分)  

(4) 吸滤瓶 (1分)   布氏漏斗(1分)

试题分析:⑴离子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用水除去NaOH、苯甲酸钠、碳酸钠等杂质;分液漏斗的使用,把下层液体从下端放出、把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答案:除去NaOH、苯甲酸钠、碳酸钠等杂质 ;把下层液体从下端放出、把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⑵无水硫酸镁能吸水变成MgSO4·7H2O,作干燥剂,答案:干燥剂;⑶盐酸起酸化作用,将苯甲酸钠变成苯甲酸,从溶液中析出,冷却的目的是使苯甲酸尽可能多的析出,提高产率,答案:C6H5―COONa+HClC6H5―COOH+NaCl , 使苯甲酸尽可能多的析出;⑷抽滤装置由吸滤瓶、布氏漏斗等组成,答案:吸滤瓶、布氏漏斗。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8分)某芳香烃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0.6%,相同条件下,其蒸气密度为空气密度的3.66倍(M空气设为29)。

(1)该烃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其最简单的同系物中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写出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烃硝化时,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有三种,则该烃的结构简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8H10       

(2)

试题分析:(1)芳香烃蒸气密度为空气密度的3.66倍,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9×3.66=106,

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0.6%,则分子中含C原子的个数为106×90.6%÷12=8

含H原子的个数为:106-12×8÷1=10

所以分子式为C8H10,最简单的同系物中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甲苯,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C8H10;;

(2)

①若该烃硝化时,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一种,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对二甲苯.

②若该烃硝化时,一硝基取代物有两种,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邻二甲苯. 

③若该烃硝化时,一硝基取代物有三种,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乙苯或间二甲苯,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题目难度不大,注意乙苯的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关的有机试剂的沸点如下:CH3COOC2H5 77.1℃  C2H5OC2H5(乙醚)  34.5℃  C2H5OH   78.3℃  CH3COOH  118℃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粗产品的步骤如下: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醚、醋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反应中加入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                          。

将粗产品再经下列步骤精制:

(2)为除去其中的醋酸,可向产品中加入__________(填字母)。

A 无水乙醇    B 碳酸钠粉末     C 无水醋酸钠

(3)再向其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其目的是:                              

(4)然后再向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振荡。其目的是:                            

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放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76~78℃沸程之间的馏分即得。

正确答案

(1)增加一种反应物浓度,有利于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提高乙酸的转化率;

(2)B;

(3)除去粗产品中的乙醇;

(4)除去粗产品中的水;

(1)因为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增加乙醇的浓度,有利于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提高乙酸的转化率。

(2)要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可以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即可,答案选B。

(3)因为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所以加入饱和氯化钙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乙醇。

(4)无水硫酸钠,所以加入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水。

下一知识点 : 聚合反应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烯烃的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