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 陈十事》

(1)依据材料一,说明范仲淹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 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2)在材料二中,范仲淹特别强调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正确答案

(1 )至庆历年间,宋朝立国确立的削弱地方权力、集权中央、分化事权的政治制度延续将近百年的时间,带来了深重的弊病,不适应现实的形势。

(2 )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重要性。原因:实施善政的关键在于养育人民;国家把务农放在了首位;务农有利于人民衣食充足;人民衣食充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致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的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你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正确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正确答案

(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下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但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

(3)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应不应该实行免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免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实行免役法,理由是免役法“宽富而困贫…‘使农民失业”。

(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3)相同点: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危害天下。不同点:材料三对其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水利法危害百姓,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危害久远。

(4)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为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那些既非“近臣”和“近亲”的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汉光武帝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8分)

(2)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分别指什么?分析其反抗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背景:西汉末年战争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徭役的征收。(8分)

(2)农民反抗。(1分)原因:为了已获得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2分)豪强地主反抗。(1分)原因: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经济利益。(2分)

试题分析:(1)背景: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和所学知识中西汉末年豪强地主不断兼并土地的史实可以归纳出其背景。目的可以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思考,度田是为了清丈土地,这对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徭役的征收是有积极意义的。

(2)根据材料中的“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可以推知一种反抗是农民反抗。原因:由“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和材料中度田官吏的不法行为可以得出原因是为了已获得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根据材料中的“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可知会引起豪强地主反抗。原因:可从豪强地主自身利益考虑。

下一知识点 :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北宋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