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7. 下图为种子发育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种子含水量以及营养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A首先出现的是CK,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B其次增加的是GA和IAA,参与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

CABA促进种子贮藏蛋白的基因表达,并促进种子的脱水干燥,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D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正确答案

C

解析

略。

知识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下图表示赤霉素与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长素直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赤霉素的作用是间接的,依赖于生长素

B赤霉素促进①过程,对②过程也应该是促进作用

C赤霉素调节生长素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D生长素易被氧化酶破坏,影响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大花黄牡丹是我国西藏特有的濒危植物,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其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某实验小组为探究解除其种子休眠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大花黄牡丹种子分成五组,置于5℃冰箱保湿冷藏,分别保存0、20、40、60、80天后进行萌发测试。测试方法为,从各组处理结束开始测试,每5天统计各组种子的萌发率,共测6次,结果如图A所示。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大花黄牡丹种子的萌发率越高,解除种子休眠的作用越强。

(2)将大花黄牡丹种子分成五组,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赤霉素溶液浸种2h,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如图B所示。实验中0mg/L赤霉素溶液的处理组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实验的结果表明赤霉素具有 ____________  的作用。

(3)下表是大花黄牡丹叶片发育过程中,影响光合速率的相关指标变化。

注:“-”表示未测到数据

①B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

Ⅰ: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使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 较少;

Ⅱ:由于____________  ,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从而使净光合速率较低。

Ⅲ:除上述因素外,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导致B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低。

②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是因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致。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低温保湿时间越长(适当的低温保湿处理)。

(2)溶液不同浓度(0、100、200、400、800 mg/L),(空白)对照,

解除大花黄牡丹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答出二者之一即可)

(3)①Ⅰ:[H]和ATP

Ⅱ: 气孔相对开放度数值较低

Ⅲ:叶面积数值较低

②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强于光合作用

知识点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其他植物激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4.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将导致产量降低

B低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C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影响时,应选不同种的植物材料

D种子在浸泡过程中,用适量的脱落酸处理可解除休眠而萌发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其他植物激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3.果实成熟软化过程经历了细胞壁降解、内含物改变等一系列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果实成熟过程中能够产生乙烯,继而影响其代谢活动

B果实成熟过程中纤维素酶的活性与果实硬度呈正相关

C果实甜度增加可能是某些物质转化为可溶性糖的结果

D软化的果实容易受到机械伤害和病菌侵染,不易贮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果实成熟过程中能够产生乙烯,促进成熟,固A正确;果实成熟过程中硬度降低,纤维素酶的活性上升,固B错;可溶性糖有甜味,果实甜度增加可能是某些物质转化为可溶性糖的结果,固C正确;根据生活常识可知,软化的果实容易受到机械伤害和病菌侵染,不易贮藏,固D正确。

考查方向

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依据果实成熟的常识及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逐项分析作答。

易错点

易因不理解激素的调节作用而认为A项说法错误。

知识点

其他植物激素
下一知识点 : 植物激素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其他植物激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