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昌起义
- 共33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摘自于一教师的《李四光》教学提纲
材料二: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这样做并不是放弃登山的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向上攀登,到达山顶。
――列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辞官留学英国”的社会背景和向“权威”挑战的主要事迹。(8分)
(2)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如何“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3分)
(3)从上述两位杰出人物的经历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3分)
正确答案
(1)背景:①袁世凯上台,实行独裁,破坏民主共和;②“实业救国”浪潮高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事迹:①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②相继发现大型油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8分)
(2)新路线:领导苏俄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3分)
(3)乐观自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意志坚强等(3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得知,李四光在袁世凯上台后“辞官留学英国”,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李四光向“权威”挑战的主要事迹可以直接依据材料归纳: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相继发现大型油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2)材料二中列宁 “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指的是领导苏俄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稳定形势、巩固政权。
(3)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两位伟人都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等精神品质。
点评: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1.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把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2.确定评估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一轮的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二 换句话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了某种补偿。1912~1919年初的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摘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从“左”的理论和路线的束缚中再次解放出来,挽救了党和国家,挽救了社会主义,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改革开放的关犍时期,邓小平突出强调“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
(1)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4分)
(2)材料二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补偿”,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材料三中所提的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进步思想文化出现的条件。(2分)
正确答案
(1)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付诸实践。
早期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倡导暴力革命。(4分)
(2)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思想远未被肃清,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分)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南巡讲话。
(4)条件:经济的发展或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危机或矛盾的出现。(2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的能力,由“‘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可知,主要归纳林则徐、魏源之后,中国近代化的不同派别及其主张,分别为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付诸实践;早期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倡导暴力革命。 第(2)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即考查对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局限性的准确理解。第(3)问,结合“从“左”的理论和路线的束缚中再次解放出来”、“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可得出两次思想解放指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南巡讲话。第(4)问,进步思想出现的条件,可以结合经济形态的出现和社会矛盾的出现加以归纳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国盟会宣言》1905年8月
材料二:“孙中山是从民间来的……他生于农民家庭。他的父亲耕田。他县里的人民都是农民。……就在他早年还是贫农家里贫儿的时候,他变成为一个革命的人。他下了决心,认为中国的农民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 ——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
材料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也。但民主主义,在数十年前,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 ——《三民主义改造新国家》
材料四:“两年之中(1895—1897)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不能及的……统计英国的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五: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1879年发表《进步与贫困》一书,认为土地是人类的公产,地租是不劳而获,人人应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因此人人都应该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土地被私人占有,这是社会贫困的主要根源。因此,他主张土地国有。但是他又认为采取没收地主土地的手段过于激烈,主张征收土地税。这样就能够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制止土地投机增加工人和农民的收入,以便实现“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形成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6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孙中山的思想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哪些思想精华?又运用了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核?据此概括孙中山思想所体现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发展特点。(8分)
正确答案
(1)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宪法,主权在民。(4分)
(2)孙中山民生主义形成的原因:(6分)
①孙中山出身于农民,了解农民的疾苦
②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思想
③基于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
④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土地国有论
(3)最大贡献是提出“三民主义”; (2分)
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精华是:汉唐民族和睦相处的政治理想、黄宗羲和顾炎武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李自成、洪秀全的“均田”思想(3分);
运用了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卢梭人民主权说;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等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合理内核;(3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主张是民权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制定宪法,主权在民。(2)从材料二“他生于农民家庭”、“认为中国的农民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材料三明显可以看出孙中山推崇洪秀全的思想;材料四则是吸收了欧亨利的西方思想。(3)孙中山在近代思想方面的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三民主义。从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启蒙思想的相关内容等。是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成果。
点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吸收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大同的思想,西方的进化论、单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三民主义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1)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请列举证据证明你的观点。(本题目为开放式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分)
(2)评价“辛亥革命”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下列单项选择题)?(4分)
①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
A.革命的领导人问题 B.革命的政权问题 C.革命的思想问题 D.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②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否( )
A.具有历史上的知名度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促进历史的进步 D.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正确答案
(1)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权。
失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B ②:C
试题分析:(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都是成功的地方。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反帝反封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因此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革命。(2)第一问问的是革命成败的标准。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政权的争夺,成功夺去了政权便是成功的革命。第二问问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的问题,关键是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推动该社会的进步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应该从历史的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建立的新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材料: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为了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的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法颁布后没有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6分)
正确答案
主权在民。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6分)
由题中引文可知:临时约法强调人民的权利、自由。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历史地位课本中强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后来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由于其限制了总统的权力而被废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