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遗嘱》

材料三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孙中山是如何解决中国“千年专制之毒”,“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3分)

(2)材料二中“革命尚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孙中山的遗嘱中,你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哪些高贵品质?(3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对国民大革命的性质、政治基础、功绩和教训的认识。(8分)

正确答案

(1)困境:满清专制统治,帝国主义侵略。发动辛亥革命。(3分)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1分)

不懈的民主革命斗争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2分)

(3)性质:(1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主。(1分)功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

力,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3分)教训: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进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词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摘自《中华民国约法》

回答:(1)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2分)这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

(3)根据材料二,归纳《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

(4)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临时约法》和《约法》的认识和评价。

正确答案

(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2)规定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实行总统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有成立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吏、任命法官、统率军队等大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它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一手炮制的,是对《临时约法》的否定,它为袁世凯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炼能力,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只要对材料信息提取即可,力求全面、完整准确。第四问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和史学理论进行分析,通过信息提炼观点并能够用史实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小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试从政治、法制、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4分)

小题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3分)

小题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4分)

小题4: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辛亥革命研究热。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谈谈你对历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1分)

法制上,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约法;(1分)

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分);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分)(答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亦得分)

小题1: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分)

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1分)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1分)

小题1: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2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

小题1: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汲取历史智慧(体会孙中山的爱国精神)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以辛亥革命为线索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小题1: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小题1:考查学生比较历史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回答出两个评价的内容。

小题1: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共和政体模式的优势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小题1: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够从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影响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等角度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1分)

(2)19世纪40—7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两个著名思想主张是什麽?(4分)

(3)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5分)

正确答案

(1)林则徐

(2)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或革命或建设中照搬苏联模式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识记和知识再现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19世纪40---70年代以魏源和林则徐等人掀起的向西方学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运动,之后严复等人掀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著名思想。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学习西方的事务,从器物到技术到思想的各种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廖仲恺大事年表

1905年,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参加反袁活动;

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

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次长;

1922年,筹集北伐经费;

1923年,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一大”主席团成员,坚持国共合作;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任该校党代表;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支持省港大罢工;发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批判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摘编自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廖仲恺经历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主要特点。(7分)

正确答案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深重;民主政治在曲折中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西学广泛传播。(8分)

(2)特点:艰难曲折;指导思想不断革新;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斗争和组织水平提高。(7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材料中列举了廖仲恺参与的重大活动:从1905年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到1925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批判国民党右派,被国民党右派杀害。综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廖仲恺经历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指导思想、革命力量、组织形式等角度分析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主要特点:艰难曲折;指导思想不断革新;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斗争和组织水平提高。

下一知识点 : 同盟会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武昌起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