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2009年1月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质检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闪亮登场。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共同面对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
(2)文中称李鸿章、伊藤博文是“经世之才”,请举例说明。(4分)
(3)李鸿章、伊藤博文“富国强兵”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4分)
(4)李鸿章、伊藤博文的悲喜剧是属于个人的吗?(20分)
正确答案
(1)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2分)
(2)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或答具体内容也可);伊藤博文:参与主持明治维新(或答具体内容也可)或参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等。(4分)
(3)“中体西用”、“和魂洋才”或“脱亚若欧”(4分)
(4)评分要点:
第一层: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问题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能提出观点的(2分)例:李被指责为卖国贼;伊被誉为明治维新功臣。
第三层:能提出观点,并列出史实说明的(6分)(侧重个人)。例:李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如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大大加深;伊参与主持明治维新,如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推动日本近代化。
第四层:能提出观点,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的(个人、国家或民族)。例:因为李忠于清王朝,酿就了他的个人悲剧;伊认清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发展资本主义,造就了他的个人喜剧(12分)。
第五层:能提出观点,从三个角度加以说明的(个人、国家和时代)。例:当时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人无法改变这一局面,所以李的悲剧是属于时代的;日本民族已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改革开放,脱亚入欧,所以伊的喜剧也是时代的。(18分)
第六层:能对第五层次加以综合分析说明(个人、国家和时代并综合分析)。例:造成他们的悲喜剧,既有个人主观因素,又有国家民族乃至时代的客观因素,数者密不可分。(20分)
参考例文:
造成李鸿章、伊藤博文的悲喜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对于李鸿章来说,手握重权,在参政、决策方面遭到国人诟病,如李曾经参与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在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等;作为封建官僚,他的言行必须为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服务,清朝统治的悲剧也就酿就了他的个人悲剧;当时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人无法改变这一局面,所以李的悲剧是时代的结果。对于伊藤博文来说,伊参与主持明治维新,后来参与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推动日本近代化;日本国的复兴和崛起,也成就了伊藤博文的“伟业”;近代以来,日本民族已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改革开放,脱亚入欧,所以伊的喜剧也是时代的。总之造成他们的悲喜剧,既有个人主观因素,又有国家民族乃至时代的客观因素,数者密不可分。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面临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两国分别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但其指导思想一是“中体西用”,一是“和魂洋才”,在学习西方的层次上已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解答第(1)(2)(3)小问时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回答第(4)小问时即要考虑到个人的主观因素,也要注意国家民族乃至时代的客观因素对二人悲喜剧的影响。
(2分)请将①贞观之治 ②甲午战争 ③开元盛世 ④辛丑条约四个历史史实按照纪年方式分成两组并写出分组理由。
正确答案
①贞观之治、③开元盛世,使用了年号纪年的方式。
②甲午战争、④辛丑条约,使用了干支纪年的方式。
略
(11分)中华民族是有着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综合综合
(1)以上三幅图片中,有清政府的官吏,有爱国诗人,有国民党爱国军官.请用一句话概括将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根据这一理由,请你分别简单介绍他们的所进行活动。(3分)
(3)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1分)
(1)①他们都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2分)
(2)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奋勇杀敌,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为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和徐骧组织义军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抗日,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3分)
(3)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分)
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任意2点即可,4分)
略
阅读下面两幅图:
请回答:
(1)概括说明列强侵华的特征。
(2)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角度综合分析列强侵略此范围的原因。
(3)我们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正确答案
(1)特征:①在中国沿海广泛骚扰,然后重点占领沿海主要城市。②主要目标向京津进犯,直至占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2)原因:①我国有一万八千里的较长海岸线,交通便利,容易攻占。②我国海防力量薄弱。③从沿海打开中国门户,掠夺中国。(3)启示:①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巩固我国边防。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原因。应注意从地理因素方面总结特征和原因,启示应从外来侵略给中国的教训方面思考。
(15)分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图1 1895年4月 日本马关 图2 1945年9月 中国南京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2)图2场景的出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分)
(3)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4)从图1到图2的历史,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如何?(2分)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1分)
正确答案
(1)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分)
(2)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3)主要原因: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4分)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4分)
(4)关系:以“战”兴,以“战”衰。(2分)
启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概括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图1反映的是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图2反映的是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2)该问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考生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归纳概括: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近代史上日本单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而抗日战争却取得了伟大胜利,该问考查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原因,注意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分析战争的结局。
(4)结合所学知识,日本通过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侵略战争,掠夺殖民地,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遭受重创,从中可以认识到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是以“战”兴,以“战”衰。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各呈现出哪些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5分)
正确答案
特点:政治: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兴起。(6分)
经济:洋务运动破产;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侵略加剧;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4分)
思想: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民主革命思想出现。(3分)
制约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势力)的阻挠。(2分)
(1)关键抓住特定的历史时间“19世纪末”思考这一时期的各方面的表现:政治上可与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性质联系,民族资产阶级与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相联系;经济上可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相联系;思想上可与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相联系;
(2)制约因素可从国内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相联系。
(23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6分)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诸条约构成的华盛顿体系标志着美日在远东角逐均势的形成,美国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门户开放”原则在东亚在此得以遵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强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一些权益。
——马龙《论华盛顿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各自获得的利益。(6分)
材料三 《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右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日《战时画刊》上。
(3)下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7分)
材料四 二战以后,日本在战败和被美军占领的特殊条件下,选择了一条作为“通商国家”而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经济立国”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在外交上,战后日本实施的是“典型的小国外交”。……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发表了关于争当政治大国的言论,他在一次演说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金熙德《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
(4)用一句话说明材料四中“典型的小国外交”的含义,并分析日本从“小国外交”转变为“大国战略”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分)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3分)说明:如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求答项比如“中国”“日本”,而未写出内容的,可以给思路分2分。
(2)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遏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使“门户开放”政策重新得以实现;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3分,答出3点即可)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承认;第一次取得了与英美列强平等的地位;还保留了在中国山东的一些特权。(3分)
(3)事件:淞沪会战。(2分)
历史事实: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发动八一三事变,试图占领上海直逼南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2分)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重创了侵华日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2分)影响: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分)
(4)含义:二战后初期,日本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2分)
原因: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综合国力提高,外交上也逐步转变为大国战略(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可)。(2分,如只答出“日本经济的发展”或类似表述,而未提及“转变为大国战略”的,给1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一信息“日本……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信息“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强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一些权益” 概括指出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的利益;“美国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门户开放”原则在东亚在此得以遵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概括指出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的利益。
(3)根据图片上“上海”的文字,可知是指淞沪会战,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可从背景、经过和结果等方面概述其历史事实。根据历史背景分析,淞沪会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实现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来“冷战”局面促使美国扶植和保护日本,日本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至于日本从“小国外交”转变为“大国战略”的原因,可以从战后日本的崛起,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回答。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请回答: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
(2)有人为此画题诗日:“沈沈(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3)面对《时局图》反映的时局,19世纪晚期中国兴起了哪两大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3)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一场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考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和对中国的影响。(1)问应注意时间范围;(2)问从“裂似瓜”可判断出是指瓜分中国的问题;(3)问从“19世纪晚期”的时间限定上可判断出政治运动是指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王道士与敦煌藏经洞”
以下内容摘自《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王道士》等文:
片断一:王圆篆(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出生于陕西。青年从军,为清军河西的兵勇,退伍后当了道士,后来到莫高窟。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理流沙时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藏经洞。
片断二:1907年3月,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最先来到敦煌,利用买通和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盗走大量遗书……,1908年春,法国人伯希和来敦煌盗走古书、佛教经文、民间文学等汉藏文卷子写本精华6000卷。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小川一郎进行了摄影和调查,并盗走文书约600卷。1914年,斯坦因再次盗走写本文书五箱。两次共掠走文书一万多件。1914年至 1915年间,俄国人奥登堡也盗走文物2000件以上……
片断三:据分析,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得到经费,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对斯坦因的举动,中国的官方毫不在意。官方的态度使王道士更加放心地可以不加限制地随意出售藏经洞的文物。
片断四:斯坦因将藏经洞的珍宝公诸于世界,全世界为之发疯时,清廷才认识到敦煌文物的价值。但他们想到不是如何保护这批国家珍宝,而是如何将其据为己有。……1910年清廷下令将藏经洞剩余的经卷运至北京保存,运送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丢一批。
片断五:自王圆篆发现并清理藏经洞后,据统计,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多达5万余件,年代涵盖公元4-11世纪。敦煌遗书的发现,推动了与中世纪中亚、中国有关的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的研究。敦煌遗书发现后,很快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一门为世界学者所关注的学问——敦煌学
问题(25分)
(1)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那一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其结果如何?(4分)
(2)请根据材料说明敦煌藏经洞珍宝的丢失与哪些因素有关?(6分)
(3)你如何看待王道士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15分)
正确答案
略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
(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请回答: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什么战争?(3分)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为什么当时人们的态度“前后相较,差若天渊”?(4分)
(2)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做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四件事)(6分)
(3)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3分)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分)
原因:①《辛丑条约》前,维新改良思想盛行,许多人对清廷仍抱有幻想;《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反动本质暴露,使人们不再抱有幻想。②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党力量壮大。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清廷立宪骗局暴露。(以上答对两点即可)(4分)
(2)《辛丑条约》签订,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清廷被推翻。(6分)
(3)不正确。(3分)原因:民主革命反帝反封的任务未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未改变,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中国未实现真正统一。(4分)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签订条约前后,国人对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不推翻清政府,就不能救中国的思想正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2)仔细的分析材料“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并不难得出答案,丧权辱国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铁路风潮指的是保路运动;武汉义旗指的是武昌起义;推翻专制共和兴说的是共和制的创立。(3)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撺夺,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中国人民的革命的任务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孙中山的认识是错误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