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分)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 图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图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4分)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4分)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6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祸(Yellow Peril)是殖民主义时期美国和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煽动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的偏见的一个用语。从威廉二世正式提出“黄祸论”之后,西方列强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在华利益提出各种版本的“黄祸论”,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其所强调的内容也不断变换。其内容概括起来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土地贫瘠,而且人口众多,人口对外扩张不可避免,而这必然要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勤劳节俭,索酬低廉,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中国多年受外国剥削压迫,一旦强大起来,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人一旦采用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中国军事和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会威胁全世界。

——薛衔天《百年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黄祸论”的观点。(8分)请你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分别是什么?(6分)

材料二

2006年9月27日发表的反映美国各界精英主流意见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声称,“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止或者遏制中国,而应当帮助它在目前的国际秩序范围内实现其合理的抱负,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此后,美国所带动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成为国际社会谈论中国时的一个时髦用语。美国各界继续推波助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跟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威胁论”隐声匿迹,“中国责任论”压倒性地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宣扬”中国问题上言论的变化并说明其共同的本质。(5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中国责任论”的内涵。(6分)

正确答案

(1)观点:①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对西方优秀民族构成威胁。②中国人出国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③中国人好战,有民族复仇情绪。④中国人“威胁世界”。(各2分,共8分)

不同需要: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殖民者宣言“黄祸”论,为自己的侵略做掩护。②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再次宣扬“威胁”论,以孤立中国,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从而遏制中国的正常发展,使中国永远处于虚弱不堪的地位。(各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计分)

(2)变化:由“黄祸”论(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2分)

共同本质:孤立中国、遏制中国。(3分)

(3)内涵:①认可中国实力上升的事实,并把中国列为大国。②认可中国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③ 中国还不是一个充分负责的国家,还必须努力“像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那样行事,承担起对国际的责任。(各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计分)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概括 “黄祸论”的观点: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会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会威胁全世界。第二小问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列强“不同时期”宣扬“黄祸”论的“不同需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一些列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宣扬“黄祸”论是为其侵略辩护;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为了挑拨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遏制、封锁新中国。

(2)材料一宣扬“黄祸”论,材料二“中国责任论”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两者共同的本质都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的“中国责任论”即让中国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这一论调已经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但认为中国还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承担起对国际事务的责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该规定的主要影响是

正确答案

C

本题考查了《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条约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图17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它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材料五: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小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5分)

小题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5分)

小题3: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2分)

小题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4分) 

小题5: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2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2分)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3分回答其中3个要点即可。)

小题2:中日甲午战争;(2分)   不知有罪、天皇号召、国民效忠(3分)

小题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资料。(2分)

小题4: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决议鼓吹放弃“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4分)

小题5:中日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分)

小题1:可从落后与先进的角度说明日本派使节来唐的目的,即为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与先进文化,分析推动因素时可从当时唐朝的对外政策、日本政府的重视、交通的便利条件等角度分析说明;

小题2:由旅顺血案可判断该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可结合材料三中的“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等信息加以说明;

小题3:从研究日本侵华的事实提供了证据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小题4:从材料中没有出现对侵略战争的认识等字眼进行说明,是为侵略历史的歪曲的角度分析说明;

小题5:可从双方敌对历史的结束、两国的关系发展、对亚洲与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角度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二、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议

请回答:英俄在文中均表示不在中国领土上谋求铁路让与权,这是尊重中国的主权吗?换文协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不是。其真正的目的是互相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英国承认长城以北是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承认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双方勾结起来共同瓜分中国。

本题考查了英俄勾结和侵华的本质,注意结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目的进行实质的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近日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民渔船,并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继续非法扣押渔船船长的行径,已经对中日双边往来造成严重损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请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关条约》的有关内容及其影响。(6分)

材料二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

②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④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等等。

——《二十一条》

(2)提炼材料二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及其成因。(6分)

材料三

中、美、英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归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占据”的中国所有领土,包括在清朝时割让的台湾、澎湖,以及中国东北,归还于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3)指出材料三的主要历史意义。(4分)

(4) 1895年,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50年后,中国人民打败了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请你分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分)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2分)

(2)日本企图独霸中国。(2分)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或袁世凯企图称帝,出卖国家主权)。(4分)

(3)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承认中国对台湾等地的领土主权。(4分)

(4)原因: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单纯依靠官兵抗日;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3分)

②甲午战争中,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势单力孤;抗日战争中,中国得到海外华侨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捍卫了民族尊严。根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内空格的填写:10分,每空1分。

A组: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4分)

名称

签订的条约

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组:中国人民的抗争(3分)

大事件

领导人

革命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

孙中山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周恩来

贺龙

新民主主义革命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组: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3分)

名称

主要内容

重要意义

二大

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结束了“左”倾错误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七大

确立了    ⑩      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

正确答案

A.①  《南京条约》   ②  中日甲午战争   ③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⑤  洪秀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南昌起义

C.⑧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遵义会议   毛泽东思想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北京将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她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和充满魅力的现代气息。某中学同学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准备组织一个大型图片展览,题为“首都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下是展览中同学们搜集的一部分图片:(10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五四风雷       卢沟烽火      开国大典        伟大转折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八国联军再度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的时间和名称各是什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4分)

(2)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奋斗。请仿照图2的示例,为图3、4、5撰写解说词。(6分)

图2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图3卢沟烽火:_______                                        ____。

图4开国大典:________                                      ____。

图5伟大转折:________                                      ____。

正确答案

(1)1901年,《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图3: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图4: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图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下一知识点 : 辛亥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