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材料 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议员选举与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第(1)问,注意归纳材料含义,先提取材料各个分句的主旨,再进行归类合并,用历史语言进行陈述。第(2)问,注意设问强调的是在民主进程中的意义,从制度变革的角度进行阐释。
(12分)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诗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1)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4分)
诗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1928 秋)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2分)
诗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2分)
诗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2分)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2分)
⑵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2分)
⑶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分)
结果: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1分)
(4)时期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2分)
天翻地覆: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2分)
试题分析:
(1)注意关键信息“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可知是指1895年清朝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再者丘逢甲为当时台湾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之一,进行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形成海峡两岸对峙局面。
(2)注意材料出处“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1928 秋)”。1927年10月,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井冈山斗争的实践,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3)注意材料出处“毛泽东《七律• 长征》”。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1日——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
在东起江苏江阴、西到江西湖口的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结果:解放军占领南京。影响:①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②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数。中国地大物博,土肥矿多,户口之繁甲于天下,百姓极为勤俭,工商废而未举,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区区日本,此约何足深较。
——《总署收美国科士达函》(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该看法中不合理成分。(12分)
材料二 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侵害中国,但无疑为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违背了美国声称的对华友好政策。事实上,在当时东亚国际关系中,日本政府在外交上也始终将美国看作最友善的国家而充分加以利用。然而,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
(2)请结合一战至二战间相关史实,说明“美国希望利用日本来实现其东亚政策,并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6分)
材料三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7分)
正确答案
(1)看法:条约比法国在普法战争所损失要少;条约是中国崛起的契机;条约不会拖累中国。(6分)
不合理:该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巨额的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借债,使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仿效西方进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但最终失败,中国富强遥遥无期。(6分)
(2)史实:①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有独霸中国之势;②日本与英国续盟成为美国称霸东亚的重大障碍;③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日矛盾加深;④1940年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严重威胁美国的利益;⑤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美国遭受重大损失。(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
(3)观点: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或中美关系极大地影响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相互影响。(3分)
史实: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政策;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归纳能力。从材料“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诚能变革中国旧俗,采用泰西新法,富强之期可立而待”“不但中日条约让地赔款未足为中国累,而十年之后诸务繁兴,国富民强之效,必为中国前此所未有”可以概括出当时美国政府对待《马关条约》的看法。根据所学知识,从《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来分析美国观点的不合理性。
(2)本题主要考查中日美之间的关系。依据教材相关知识,近代美国企图日本侵华扩大自身在华权益,在二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其史实:①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有独霸中国之势;②日本与英国续盟成为美国称霸东亚的重大障碍;③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日矛盾加深;④1940年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严重威胁美国的利益;⑤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美国遭受重大损失。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可以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或中美关系极大地影响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相互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的相互影响。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四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2分)
(2)指出材料三中四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2分)
(2)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4分)
(3)是因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2分)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二中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可以说明“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考查了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上属于送分题。但需要同学们在平时需要积累基本的历史观感。材料三中四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3)根据材料四“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性质。 结合教材知识即可知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的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鸦片战争则不然...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即可概括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15分)
材料一 《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及目的。(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3分)目的: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4分)
(2)特点: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2分)影响:推动了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推动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6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其目的是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2)材料二中文字“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说明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是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材料二后半部分文字说明了天津警察制度创立推动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推动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
点评:长期以来人们对晚清人物袁世凯的评价一直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其依据是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出卖了维新派致使维新变法最终破产,从道德层面上看袁世凯确实应该加以否定;但从本题材料中能够明显看出袁世凯在晚清新政改革中有突出的成就,即如本题所示其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中具有开创性,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对其评价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肯定。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11分)
正确答案
(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
(2)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慈禧太后对时局的认识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信息“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以及新政内容涉及较广、新政影响到许多方面等角度回答。
(25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史学遗产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朝代都很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丰富的史学遗产不仅为人们学习历史、把握现实提供了便利,同时更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民族主义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材料二 我们党反复强调全党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告诫全党:“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据《光明日报:论史学遗产与爱国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多数朝代都很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的原因。(4分)
(2)优秀民族精神往往可以从优秀历史人物的身上表现出来。从材料一中两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哪些有些民族精神?(8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学习历史中将自身的成长与中国历史发展联系起来的。(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史学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8分)
正确答案
(1)原因:论证王朝更替的合理性;歌颂本朝的功绩;以史为鉴。(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司马迁:强烈的经世意识;浓烈的忧患意识;身残志坚、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4分,答出两点即可)
林则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舍身取义的牺牲精神;抗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情感。(4分,答出两点即可)
(3)联系:中国共产党吸取中国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和共和国方案失败及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受挫的教训,并在与党内“左”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共也由一个革命政党上升为执政党,中国的历史也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作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也进入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0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4)积极作用:史书对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文明的记录,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史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及其对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为中华民族统一的道德观、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分,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1)小题:该题为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的外延型试题。要求指出历朝重视历史编纂的原因,可以根据史实找重要的概括,比如论证王朝更替的合理性;歌颂本朝的功绩;以史为鉴等等。这种题型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2)小题:材料中的两个人物是司马迁和林则徐。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但身上都有许多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司马迁有着浓烈的忧患意识;身残志坚、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林则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舍身取义的牺牲精神;抗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
第(3)小题:材料二主要反映了我党对历史的认真精神和在反思中进步的优秀品质。结合近代以来所走过的革命历程和建国后的积极探索过程,我们可以将每一次历史的挫折和新道路的探索与选择加以联系并阐述出来,比如说中国共产党吸取中国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和共和国方案失败及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受挫的教训,并在与党内“左”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等。
第(4)小题:该题又是一道开放式的题目,要求找出史学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扣住“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字眼,比如对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文明的记录,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等。
(10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
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表示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由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六王毕”“扫六合”秦王消灭的六个国家的来历跟历史上哪一制度有关?(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在制度上有何创新?其意义如何?(4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2分)
(2)第一次: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2分)
第二次:1946—1949年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2分)(答出冷战因素亦可酌情给分)
(3)创新:一国两制。(2分)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1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以获取利益,并争夺中国市场。”
材料二:清朝江苏巡抚吴元炳在1874年上奏皇帝中说:“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材料三:《清史稿》中载:“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皆毁于日本……。自日本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材料四:环球时报南海专刊:“5月13日是有关沿海国家向联合国提交200海里以外大陆架资料的最后期限。如何面对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南海岛礁的侵占,千年来海洋观念的单薄,都成了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崛起已离不开海洋,中国经营海洋更离不开南海。”
材料五:乔良在《中国的战略》一书中谈到:“我一直认为中国没有一整套成型的国家战略。“摸着石头过河”是个好策略,30年前提出来时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 30年时间我们摸着石头过了大半条河了,还没弄明白自己水淋淋地爬上对岸后究竟要做什么,直到今天才开始羞答答地谈大国崛起,但是成为怎样的大国,是弱大国还是强大国?……中国既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你选择的路径也已经是制造业立国,那么你现在的发展就离不开从全球获得资源和能源。……我们从苏丹、从沙特,从伊拉克、从伊朗、从哈萨克斯坦,从俄罗斯拿气、拿油,从澳大利亚拿铁矿石,所有这些资源国家就都是我们的重要关系国。”
问题:
(1)马汉的论点是什么?美国的海军在何时何事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美国能称雄于世界获取制海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结合所学的知识和材料二和三的内容,谈谈1840年到1895年之间中国的海防不固带来了怎样的恶果?(2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了解的知识,谈谈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南海的中国领土被周边国家屡屡蚕食的原因有哪些?(2分)
(4)透过材料五,我们看到了什么观点呢?(3分)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的体会。(15分)
正确答案
(1)(3分)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使国家强盛的标志。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五国海军协定》,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的强盛,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2)(2分)英法两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威逼北京,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结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2分)根本原因是千年来的自然经济下的海洋观念的淡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经济,韬光养晦,国防实力,特别是海军的发展缓慢。
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周边各国受到经济发展利益的驱动。
周边各国利用中美及其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牟利。
(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也给分)
(4)(3分)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离不开资源,要确保这一地位和民族的崛起,就必须加强海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的体会。
思路参考:
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离不开资源,要确保这一地位和民族的崛起,就必须加强海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获得制海权必须要有强的综合国力的支撑。论据:反面的论据如中国两次鸦片战争。正面的如美国一战后形成华盛顿体系,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了世界的制海权。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也可举出大英帝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商品输出国,世界的落后地区成为附庸。
放弃了制海权,必然无法维护国家安全,带来灾难。如甲午战争。
中国对制海权屡屡不重视的原因的分析。
改革开放,中国崛起,一个制造大国即将诞生,没有制海权,没有强大海军就无法进一步开拓强国之路
略
(13分)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2分)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2分)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3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2分)
正确答案
(13分)
(1)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2分)
影响:创办近代工业,学习政治制度。(2分)
(2)特点: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2分)
(3)含义:学习外国的长处,与外国展开竞争。(2分)
意义:促进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增强群众的爱国意识;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3分)
(4)要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