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大屠杀是什么大屠杀?你对这一事件有何评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如何?签订了什么条约?
(3)结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条约内容,说明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危害?
正确答案
(1)日本在旅顺对当地的和平军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说明了日本军国注意的野蛮性、侵略性。历史不会忘记!
(2)中国战败。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3)割地,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并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增开口岸与内河新航线,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开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在甲午中日战争日军在占领旅顺后对当地和平军民实行野蛮的旅顺大屠杀。由于在此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在日本马关(今下关)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人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面收内地税。
然后根据条约规定,和历史所学回答第(3)问。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8分)
正确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8分)
甲午战败,日本割台;抗战胜利,台湾回归;国共内战,国民党割据台湾。由材料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六 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巨变的起点。”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6分)
(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诗作者写于何时?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6分)
(3)材料四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8分)
(4)材料五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5)根据材料六,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6分)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3)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4)红军长征。(5)第一次巨变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此五四运动是“补课”;第二次巨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五四运动是“起点”。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材料来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的“海边五口又通商”“问君港岛可曾留”、材料二中的“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材料三中的“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等信息很容易能够得出答案;社会性质的变化可结合“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2)依据“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而造成“割台湾”的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割台湾”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依“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该诗写于1896年,所表达的情感甲午战争的影响可得。(3)材料四选至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是对井冈山斗争的讴歌,据此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这条新道路指什么,在根据所学知之前的道路显然是中心城市路线,根据哲学原理可知这种转变说明的道理。(4)材料五选至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据此可知“远征”是指“红军长征”(5)本题要结合“五四运动”的性质,并抓住材料中“第一次巨变”“第二次巨变”来进行解答,第一次巨变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此五四运动是“补课”;第二次巨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五四运动是“起点”。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的发展有赖于青年一代的沟通与交流。为此,我省N中学邀请日本某校学生前来访问,并拟定了以下交流提纲。假如你作为N中学的一员,按照提纲要求,将如何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先进的中华文明曾予日本以很大影响。请以汉、唐为例,各举一项史实说明。
②19世纪60年代后,中日两国开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试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简述其背景的共同点和各自军事改革的措施。
③明治维新后,日木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中日关系发生逆转。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
④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试列举日军制造的两起惨绝人寡的大屠杀。同时,侵略战争也使日本人民备尝战争的苦果,右图《1945年8月的广岛》的景象是哪次空前军事行动的结果?
⑤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正确答案
①汉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唐代:大化改新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答出: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吉备真备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亦可)
②共同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措施:前期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购买和建造舰船,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培养军事人才。
明治维新的军事改革措施:推行征兵制,建立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
③根源: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增强;但仍保留较强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④两次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旅顺大屠杀。全面侵华战争期间的南京大屠杀。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造成巨大伤亡。
⑤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答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相关意思也可)
略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简要评述。(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看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6分)
评述: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4分)
(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2分)
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4分)
(3)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复交三原则”。(4分,任答四点)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认识”的再认识及分析。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分析认识。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简评。从材料“……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归纳李鸿章的认识。结合李鸿章的阶级及甲午战争的性质分析回答最后一问。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材料“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表明欧洲学者的态度变化。结合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回答“依据”。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的分析掌握。从材料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事实归纳总结原因。如材料“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体现了日本对侵华战争的反省及建交“三原则”,联系中国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及当时中美关系分析其他原因。
(28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临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2分)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梭伦化解危机的举措及对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12分)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3)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现。(4分)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2分)
(2)举措: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10分)影响:经过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分)⑶国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任答两点4分)
(3)因素:西学东渐的深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三点给6分)
(4)面对危机,应积极应对,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和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而引发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考查的是是在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并获取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本题还含有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1)要能从当时雅典社会存在政治权利和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状况(即贵族政治上专权、经济上占有社会财富压榨平民)中归纳出贵族和平民矛盾十分尖锐。(2)侧重从梭伦改革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概括分析。梭伦改革的举措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其影响主要是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3)概括中国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应该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制(1923年之前的50年以来)。主要因素应当从当时的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觉醒群体(先进知识分子觉醒)、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深化)等角度分析。(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需要结合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6分)有学者认为,近代兴起的留学热潮终于使步履维艰的中国找到了走向世界的拐杖;也有学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我国向日本派遣了首批13名留日学生。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留日教育达到了高潮。不仅各地官府竞相派送,且民间自费者也接踵前往,既有豪富贵胄,更多的是一般平民子弟。据统计,到1902年,留日学生增至500余人,1903年为1300余人,到1906年则达到8000多人。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1919年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从学历上看,大多是中学生,一部分还是大、小学生;从出国前所从事的职业看,工农商学界都有,且年龄间的跨度很大。1922年,赴欧洲勤工俭学的18名代表在巴黎郊区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周恩来等为领导人。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20世纪初年,大规模的剪辫易服运动在留学界展开。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留日学生中的爱国青年、革命分子纷纷剪去长辫,剪辫一时成了革命者的象征。辛亥革命以后,一般国民都起来剪辫易服,人们恢复了穿衣的自由。在婚姻方面,留学生一改中国传统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由择偶,在中国首开风气。
——摘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留日教育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特点。(3分)用一句话概括这时期的留学教育对中国革命的贡献。(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留学教育促使社会方活方面引发的新变化。(2分)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分析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原因:清政府企图通过向日本派遣学生,培养人才以挽救民族危机;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试图从日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日本教育近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吸引了中国留学生;中日是近邻,来去方便;日本政府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对留日学生持欢迎态度。(写出其中三点给满分)
(2)特点:勤工与俭学有机结合;求学与要求变革社会相结合;以中学生为主,年龄跨度大,从事行业广。贡献: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
(3)剪辫易服;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为近代救亡图强培养了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以后的平民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写出其中三点给满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仅提供了1896年至1906年间留日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这一史实,但是没有提到原因,所以就需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这个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不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政府和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看到了日本的先进之处,另一方面看到了中日之间距离之近和国情之相似,故选择去日留学,同时日本政府的接纳也是该考虑的原因。
(2)特点:由材料中的“勤工俭学生”、“大多是中学生”、“年龄间的跨度很大”、“工农商学界都有”、“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来。贡献:由材料中的“选举周恩来等为领导人。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可知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
(3)新变化:由材料三中的“大规模的剪辫易服运动在留学界展开”、“辛亥革命以后,一般国民都起来剪辫易服”、“留学生一改中国传统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由择偶”可以归纳出来。影响: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可以得出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即为近代救亡图强培养了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以后的平民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等等。
阅读下列材料: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变法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妹,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自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固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路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正确答案
维新派认为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本题为一道有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论证题。本题通过有关材料向考生提供了新情境、新的思维角度,要求学生对二者有关方面进行比较、评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回答时,首先审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题目的基本观点。维新派的出发点是由内因引起的奋起图强。义和团对民族危机发生原因认识是正确的,但采取的举措则是不可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其主张的进步性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局限性,对两者应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出评价。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8分)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正确答案
(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前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方式的异同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1)回答此问题需要对条约相当的熟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相同点来说,性质上是一样的,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就不同点来说,反映了列强不同阶段的侵略要求。(2)从《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略的代理人,成为了列强侵略的工具。(3)回答列强侵华的趋势,回答时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入手组织答案。经济上在华的特权不断地加大,在政治上开始实行通过控制中国政府来扩大对华的侵略。
历史上的中日、中美、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占有可能影响世界局势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1)根据材料一,“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是指近代中国发生的什么战争?(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社会对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反应。(6分)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指出“驼峰航线”所反映的中美关系的特征。(2分)
材料三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实》
材料四 1950年1月,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54年3月8日,美日签定《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有什么变化?(4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 对日本印象不好的原因
注:此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比例大于100%
——引自《201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研究报告》
(4)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多少年?(1分)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主要因素。(6分)
正确答案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分)反应: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各地民众的反侵略斗争更加激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6分,任答四点即可)
(2)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任答三点即可)特征:中美结盟抗击法西斯,美国援助中国抗战。(2分)
(3)变化:由二战中的敌对关系到二战后的同盟关系。(4分)原因:法西斯势力战败;“冷战”的需要(或答对付苏联和中国的需要亦可)。(4分)
(4)40周年。(1分)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日本追随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福岛核危机。(6分)
试题分析:第(1)题结合“陆地和海上”及“建筑铁路和工厂”判断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反应从中国人民、台湾人民、清政府、资产阶级等角度归纳;第(2)题结合时间“1942 年1 月”及“中国政府即派出10 万远征军入缅”“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等信息归纳。特征结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史实概括;第(3)题由材料三“美国对日宣战” 及材料四“美日签订《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等信息归纳变化,原因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的史实回答。(4)此问是一个新题,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政。当今中国人对日本印象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造成的。历史上,中国是日本侵略的受害国;现实来看,日本在历史观的问题和领土问题上的态度令中国人反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