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下面三张图片反映了天安门见证的中国历史巨大变迁。请配上解说词。(9分)
正确答案
结合图片简述天安门见证近代中国的历史。(9分)
图一:外国侵略者在天安门前合影,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古城遭受劫难,生灵涂炭。图二:北京学生于1919年五月四日聚会天安门,他们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掀起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图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欢庆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叙述史实的能力。做此类题的关键在于看图片能识别出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的相关知识。如图一描写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天安门,外国侵略者在天安门前合影,古城遭受劫难,生灵涂炭。图二描写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天安门,他们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图三是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天安门,人民欢庆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阅读下列材料:
1898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 陆;1 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 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 000 吨。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 2艘,共38 000吨。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只却只有4 000吨。双方舰队装备虽各有优点,但总的来说是敌强我弱。
——章开沅、陈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文,是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
(2)假设你是当时中国的将领,你会采用什么战略应战?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战舰质量是否有关系?还有其他原因吗?试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从数量看,中国占有优势(中国大小船18艘,日本12艘);但从总吨位、轮机新旧、航速快慢等来看,中国居于弱势。因此从整体看,日本装备较为优胜。
(2)中国的战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充分发挥吨位比较大、火力较强的两舰的作用,或以这两舰掩护其他舰只,寻机歼敌。因敌舰航速快、舰只总吨位大王我方,不可与敌硬拼。
(3)有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政治腐败;慈禧的主和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清军军备松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等。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制度的落后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该题设问灵活,可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解答。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
材料二:本大总统深明履行条约,遵守条例,与友邦敦睦为唯一之基础。——袁世凯
材料三:国民革命军是列强各国的好朋友,决不用武力改变租界的现状。——蒋介石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内容是在哪一事件后提出的?(2分)
(2)材料二中的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后,1915年与日本签订了什么卖国条约?(2分)
(3)上述三段材料共同的思想倾向是什么?(2分)这三段话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之口,但思想主张却是相同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这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什么问题?(4分)
正确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2分)
(2)“二十一条”。(2分)
(3)共同的思想倾向:与
帝国主义勾结和投降卖国。(2分)原因:他们都是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是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和代理人。(4分)说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镇压和剥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面临艰巨的反帝反封建任务。(4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为什么不让中国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是在她的土地上捣乱。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既然我们并不准许中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我愿郑重声明:让中国自己去决定,哪些人可以到他们那里去,那便是谢天谢地的事了。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
――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中“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这句话?(2分)
(2)作者为什么要和“义和团站在一起”? (2分)
(3)通过阅读材料,你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西方列强不应侵略中国。表明作者是同情义和团的。(2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是一场正义斗争,值得人们同情支持。(2分)
(3)列强对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是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各国人民是反对侵略战争的。(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材料一中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主张和活动?
(2)你认为应当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清政府“因而用之”和“徐图挽救”的措施?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
(1)表现了义和团坚决反帝的精神,但义和团对西方列强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认为一切西洋的东西全是该灭的,带有盲目排外性。
(2)“因而用之”是因为当时义和团声势浩大,进入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徐图挽救”是事先控制和利用义和团,然后等待时机予以剿灭。由此可见,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抵御西方列强,用西方列强的力量剿灭义和团,从而达到一箭双雕、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
(3)三则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第(1)问实际上考查义和团运动存在的局限性,第(2)问从侧面考查当时义和团、清政府和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及清政府采取的策略,第(3)问则考查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解答时,第(1)问应结合材料抓住“反帝”和“排外”两个信息;第(2)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企图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即实行这一政策对清政府的利弊得失;第(3)问应结合上述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如材料一中义和团的反帝思想、材料二中“因而用之”“徐图挽救”的含义、材料三中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奴颜婢膝的态度等,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概括指出其内在联系。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仆窃为国家思今之策,既与鲁墨和决不可自我生事,宜严章程谨约束,不令其骄悍,乘间收满州而逼鲁,来朝鲜而窥清,取南洋而袭印度,三者当择其易为者而为之,是天下万世可继之业也。”
材料二: 之所以丧师失地,“一误于因循,再误于蒙蔽,三误于粉饰,四误于虚骄”,“遂令日人得以乘其蔽”
材料三: “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台湾沦为日之版图;东三省又入俄之笼网;广西为法所涎;云南为英所睨。迩者胶州海湾之强取,山东铁路之包办,德又逐逐焉”
(1)材料一出自哪国思想家,对该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的“丧师失地”指什么?你是否赞成材料的观点,为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 “丧师失地”所带来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①日本;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使日本日后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4分)
②“丧师”: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失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赞成,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及政治的腐败。(6分)
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分)
略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7分)
材料一: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1895年,日本趁中日战争之中清政府败局已定,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材料二: 当清政府与日本签订条约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敌了日军。他在临终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材料三: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材料四: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钓鱼诸岛”是在中日哪场战争之中被日本窃取的?(1分)请写出:这场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1分)
(2)据材料二,举出当时领导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爱国领袖两位(除徐骧外)(2分)据材料二回答,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3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和台湾光复的具体时间(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华民族抗争史中的重要地位。(3分)
(4)据材料四回答,当今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1分)《马关条约》(1分)
(2)邱逢甲·刘永福(2分)
爱国主义精神(或抵抗侵略,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等)(2分)
(3)日本宣布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1分)
台湾光复时间:1945年10月25日(1分)
地位: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2分)
(4)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5)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开放题,回答合理及可得2分)
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据说他在《马关条约》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材料二:李鸿章洋务运动有功,但这被之后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而抵消,甲午战败的根源,不是中国实力不够,而是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消极避战,在双方实力相当时,不是勇敢的战斗,却一味的要“保船避战”,怎么会不失败?清朝为北洋水师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的心头肉,尽管李试图“保船”,但最后,还是被日本消灭了。因此,李鸿章对日本很痛恨,这种痛恨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对他个人资本丢失的心痛。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功劳和他的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被消灭而抵消,而后来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中的主动卖国,则证明了其为国贼。正如左宗棠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天涯社区
材料三:……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搆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特,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李鸿章上书光绪帝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李鸿章的认识。(7分)
(2)根据材料三,针对现状,李鸿章做了哪些努力?(4分)
正确答案
(1)对于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的去分析,要结合其所在的时代来解读。(2分)李鸿章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终年不旅日的情怀也彰显其有爱国之心,但是其创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维护清王朝统治,是一种局限;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也不可否认是一种卖国行为(一分为二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5分)
(2)兴办洋务事业,创建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创建北洋水师。(4分)
略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 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5分)
(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5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李的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奋发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2分)评: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1分)
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主力,有力地支持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分)
(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经济和外交发展的需要。(2分)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复交三原则”。(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日关系为主线,综合考查近现代中日关系相关知识点。(1)解答此问,应先归纳李鸿章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观点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关键信息: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观点依据关键信息归纳;李对甲午战争予以了肯定,说明其仅看到事物的一面,故评价则应从甲午战争的危害性来阐述。
(2)本问考查中国抗战的意义,关键信息: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变化是从未充分重视到重视,其因则依据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3)关键信息: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从中国、日本和国际等三个方面阐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正确答案
错
本题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是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当时并没有进入到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所以该题目错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