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请回答:
(1)从上表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几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并说明这几股进步潮流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2分)
(2)某校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研究组认为,此表编制者明显忽视了经济文明史部分,据此请加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2分)
(3)严复译述《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遗产?(4分)
(4)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想蓝图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进步社会思潮: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4分) 相互关系:戊戌变法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下要求建立民主政治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任答2点,2分)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实业救国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2分)
(3)遗产: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任答4点,4分)
(4)共同原因: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软弱妥协;中外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2分)
试题分析:每次大型的政治运动或革命之前总要宣传一种思想,(1)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涉及的政治事件可以找出对应的社会思潮,主要有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等思潮。根据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2)根据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回答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史的相关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有民族工业和的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两个阶段。(3)联系维新变法运动的内容和措施分析其历史功绩即宝贵遗产。(4)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想蓝图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可结合其阶级局限性分析。
20世纪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图式,回答相关问题。
(1)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虽从屈辱中开始,但在辉煌中谢幕。写出图中A、E两点所代表的典型事件。(4分)
(2)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民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对内争取民主权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图中B点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指出其在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
(3)指出图中C点所代表的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10分)
(4)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族独立的任务基本完成。概括在这一年中,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主,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突出成果是什么?(4分)
(5)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E: 澳门回归(2分)
(2)作用: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国;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8分)
(3)原因:全民族抗战或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2分)
影响: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8分)
(4)成果: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
(5)关系: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国家富强是民族独立的有力保障。(4分)
试题分析:(1)观察黑箭头,起点是1900年,这一年的屈辱事件无疑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1999年辉煌应该指的是澳门回归。(2)注意这一问所给的答题范围——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联系史实,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都是其在这方面的作用。(3)首先要知道C代表的战争是哪一场,C点是1945年,与抗日战争密切相关,联系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第二小问也可依据所学史实回答。(4)注意题干提示,在1949年“这一年”中、“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联系所学史实,1949年我们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5)分析题干,联系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前我们遭受了对次侵略战争,民族是不独立的,所以国家也并不富强,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赢得了民族独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力迅速增强,香港、澳门得以回归,由此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国家富强是民族独立的有力保障。
点评:此题以20世纪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进行的不懈努力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对这段历史史实的掌握和理解,考查了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和分析能力,由此归纳理论认识。总之,是一道综合性很强、水平很高的试题。
(14分)从1901年到2000年,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屈辱与光荣、沉沦与复兴交织成一幅历史画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反映的历史场景是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1分)图1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2分)
(2))图1和图2之所以出现截然不同的历史场景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图3记录了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一个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乔冠华是因为什么事件而开怀畅笑?(2分)你认为促成这一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4)请给图4取个标题(1分),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2分)
(5)结合五幅历史图片中国的外交历程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4分)
(1)名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严重危害: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根本原因:前者由于清王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后者是国共合作下全民族抗战。(2分)
(3)事件: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分)
主要因素: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2分)
(4)标题:“跨越大洋的握手”或“破冰之旅”等。(1分)(与题意吻合,言之有理即可)中美之间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5)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或“增强综合国力”);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以开放的姿态加入国际社会等。(2分)(答出与题意吻合,言之有理的2点即可给2分)
略
材料一: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认为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帮忙。我们当然乐意,在此之后自然有令人满意的收获。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对近代一次中日战争的记录
材料二: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容荣抵达北京后致周恩来的致词为“这次访问,…再一次深深地感到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有着长达2000年丰富多彩的交往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今天,日中两国正常交流已是两国人民经济发展所需….”。
材料三: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随后,日本逮捕中国渔船的船员和船长。中日关系陡然升级。据10月8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日中关系因为钓鱼岛问题陷入低谷之后,日本各界急于打开僵局。5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利用亚欧峰会之机,在走廊“偶遇”温总理,成就了一段25分钟的“走廊外交”。
请回答:(1)材料一间接指出当时中国战败的原因,请从领导、民众参与、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并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抗日战争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6分)
(2)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请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谈谈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6分)
(3)材料二中田中角荣访华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结合国际环境和材料内容,分析为何近代日本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后,1972年中日关系还能取得突破性进展?(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1)6分,每点1分
①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领导因素,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
民众因素:清政府未发动民众,甚至压制民众
国际因素: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得利益,偏袒日本;
② 抗日战争,中国战争原因:领导因素,中共正确领导,国共合作,两大战场共同抗敌。
民众因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民团结抗战
国际因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2)6分
①第一次中国战败推动中国爱国救亡运动高涨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加快民主革命进程如辛亥革命;《马关条约》后,西方资本输出客观带来先进技术,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分,思路:看到西方侵略,客观影响,政治、经济方面回答一方面即可得分。)
②第二次,在民族危亡之际,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巨大牺牲,赢得国际认同,国际地位提升;牺牲赢得胜利,洗刷民族耻辱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分,只要回答到一点即可)
(3)8分
①标志中日邦交正常化(2分)
②两国关系缓和原因:中国实行友好的外交政策,摒弃前嫌;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6分,答两点即可)
(4)影响两国关系发展因素:两国利益;国家力量;对外政策。(2分,前两点即可得分)
略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诗词《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访问中国,并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分)请分析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态度(2分)及其最终结果(1分)
(2)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分)基本原则又是什么?(2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中日建交的直接背景是什么?(2分)中日的建交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你认为当今制约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1896年。日本:蓄谋已久、中国:避战求和。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2)基本政策:一国两制、基本原则:一个中国
(3)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直接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建交意义:结束了长期对抗,翻开了睦邻友好新篇章,符合双方的利益,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制约问题:日本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否认南京大屠杀)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本题考查的基础的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要看清题干所问的问题,要用书面语来回答。第(4)问你认为当今制约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主要从当今困扰中日两国发展的角度来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吾台,吾民父母之乡也。吾民之田庐在于是,子孙在于是,祖宗丘墓在于是。台亡,吾民将安归乎?诸公皆健者,义博云秋,气吞百川,际此生死存亡之交,何兴乎来,执挺以为刘(永福)公助。庶几人自为战,家自为守,成则建造新邦,熠跃千古,败则举吾民之骨血与全台俱尽焉!是亦亡国之荣也。 ——徐骧(?——1895年)
(1)结合历史背景和斗争方式,分析徐骧抗日斗争失败的原因。(2分)
材料二 台湾光复仪式
(2)指出台湾光复的时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台湾得以光复的原因(4分)
材料三 2012年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美国演说时宣称,东京将“购买”钓鱼岛。9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以20.5亿日元的价格,从所谓“土地权所有者”手中买下钓鱼岛中的3个岛屿,将其“国有化”。9月11日,日本政府和“土地权所有者”签订交易合同。
中国的回应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为什么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4分)
(4)请问中国对日本“购岛”的回应有何特点?(4分)
正确答案
(14分)(1)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甲午战败,割台弃台;人民自发抗日,孤立无援。(2分)
(2)时间:1945年。(1分)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战斗;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战;台湾人民长期不懈的抗日(3分)
(3)因为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已明确规定日本法西斯必须将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的钓鱼岛等岛屿归还中国,所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行径,公然蔑视和破坏了现有国际法准则,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4分)
(4)特点:中国政府和军队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和反制措施坚决;经济、外交、法律、军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民众维护国家主权的热情高涨,与政府、军队相结合,共同维护国家主权。(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1)历史背景:清政府腐败,甲午战争战败,与日本《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斗争方式:徐骧领导的抗日斗争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斗争。
(2)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光复。原因可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和台湾人民不懈的斗争作答。
(3)1943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开罗宣言》,规定“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苏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强调,《开罗宣言》必须实施。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行径,公然蔑视和破坏了现有国际法准则,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
(4)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国内多家旅行社暂停赴日游业务属于民众自发的反日活动;其他属于中国政府官方的应对措施,两者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
点评: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七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日关系非常重要仍是普遍共识;中日双方对于对方国家的好感度呈现一定程度波动;领土问题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经济、文化元素受到关注;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对彼此均有益处;民间交流对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图①与哪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4分)
(2)请说出图③出现的时间及“乔”开怀大笑的原因。图④出现在哪一年及主要原因。(4分)
(3)上述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4分)
(4)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97年,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4分)
(3)屈辱与尊荣。(或旧中国屈辱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4分)
(4)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或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等。
(2分 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小问从图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的签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该条约的影响有多项内容,但要注意题目明确要回答的是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所以答案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小问从图③中“乔的笑”可知“乔”是指乔冠华,之所以笑,是因为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从图④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可知,这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所以香港回归,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第三小问从图①中可知这一时期的外交是屈辱外交,从图②③④中可知这一时期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外交,这是新中国的外交与晚清政府最大的不同。第四小问从图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可知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从图④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可知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维护国家主权。
点评:本题以四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晚清政府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不同的外交政策及成果,说明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其外交成果是由国家的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9分)
正确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6分)
(2)假维新: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上设立新式机构也多由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不能实现自强。
真改革: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政治机构近代化;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9分)
试题分析:(1)解决本题首先要明确清末新政发生的时间,清末新政开始的时间是1901年。然后结合这个时间来分析其背景,在其出现前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分析出答案。清末新政是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下发生的,近代中国逐步沦为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所以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不断的激化,面对着样的局面,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而不得不实行新政而企图以此来消弥统治危机。
(2)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正确的理解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从其内容及影响中来分析归纳出答案,然后再分别论证“假维新中有真改革”的观点。假维新分析应该从新政的实质入手分析,从新政的根本目的出发分析。真改革应该从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4分)
材料三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2)分别指出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和背景各是什么? (6分)
材料四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分)
正确答案
(1)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2分)
(2)《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背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求和;(2分)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2分)
《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背景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2分)
(3)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和材料二中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这两句话是这两段材料的关键句,并且共同说了一个事情: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说明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因此,用材料二中“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可以说明中国的落后。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图一《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背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求和;图二《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图三《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背景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要获得发展机遇必须要获得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民主化作出巨大的贡献: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综合四则材料可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
(11分)近代以来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政府与大清帝国。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施行自卫,抵抗暴力。
……
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中关于“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它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抗战之初,国民政府为“抵抗暴力”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有何意义?(5分)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结合所学指出该文献签订的背景。(3分)
正确答案
(1)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时代特征: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1分)
(2)举措及意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分)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1分);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也为中共敌后开辟战场创造了条件。(2分)
(3)《中日联合声明》(1分)背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得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通过材料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回答“商业”特权的内容主要是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国民政府为“抵抗暴力”采取的措施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等。其历史意义主要在于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为中共敌后开辟战场创造了条件。
(3)本题考查中日关系的改善。分析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其出自《中日联合声明》。签订的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等方面回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