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⑴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6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4分)

⑶据材料三说明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4分)

正确答案

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分);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2分);   

⑵一国两制(2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分);        

⑶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4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2)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邓小平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3)注意材料信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点评:台湾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近年来,由于高考逐步侧重经济史、文化史的考查,因此作为牵涉政治内容的与台湾问题相关的内容在考查力度上有所下降,一般以客观题为主。受时事政治的影响,2005年江苏、广东高考历史卷中出现过主观题。随着2005年4月底和5月初“连宋登陆”成为现实,涉及台湾问题的内容开始大幅度升温,特别是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深情提及台湾问题,台湾马英九近期也回应“兄弟说”等,台湾问题极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96年4月17日丘逢甲用血和泪写就一首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

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6年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

——胡锦涛《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讲话》

请回答:

(1)“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之后重新回归祖国,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8分)

正确答案

(20分)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2分)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2分)

(2)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在正面战争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任答四点即可)(8分)

(3)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赢得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世界各国夺取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8分)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材料中“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得出“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并结合历史事实得出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之后重新回归祖国的原因。

(2)本题考查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材料中“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

(3)本题考查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通过材料中“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等内容并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应该能得出较完整的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彼美英人常谓,制海者,可制世界贸易;制世界贸易,可制世界富源;制世界富源者,可制世界即此故也。——孙中山《十年国防计划》

材料三 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头号大国,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在由岛链形成的半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海上通道和能源安全保障将是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 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洋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举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海上贸易发达;郑和七次下西洋。

(2)原因:西方帝国主义海军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的海权丧失。观点:认为加强海防有利于中国的国防建设,而且注意到海洋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价值,认为可以通过兴海权来帮助中国走向近代化。

(3)意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开发海上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保障海洋通道安全,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中国海洋观的理解能力。第一问思想观念,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由此可以归纳,经济根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基础导致的;列举唐宋元明中国航海领先的史实即可;第二问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孙中山的海洋观依据材料概括逐条列出即可;第三问从材料中可以归纳出对台湾、资源、海洋通道方面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太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宗旨。……中国早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不论现在还是将来,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 (2004年1月27日)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

朝鲜;(1分)  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1分)

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

原因;(2分)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4分)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回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6分)

(4)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的贡献。(2分)

正确答案

(1)机会: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1分)

原因: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1分)

影响: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俄战争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遭到削弱;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势力得到更大扩展。(6分)

(2)直接原因: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2分)积极进展:在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签署了《共同宣言》。(2分)重要意义:进一步缓和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分)

(3)当今世界,饱经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都迫切要求世界和平;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当今世界,发展也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各国都纷纷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发达国家需要发展,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发展。重视发展,求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6分)

(4)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创者和积极的实践者。中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的态度。(2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世界格局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4)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四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五   中、美、英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归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占据”的中国所有领土,包括在清朝时割让的台湾、澎湖,以及中国东北,归还于中华民国。  

——1943年《开罗宣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关条约》的有关内容及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5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4)指出材料五的主要历史意义。(2分)

正确答案

(1)内容:割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

影响: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或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2分)

(2)都有(2分)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3分)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2分)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或者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2分)

意义: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承认中国对台湾等地的领土主权。(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主要说的是《马关条约》方面的有关领土问题的内容,割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给日本。(2)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可以知道,材料中列举的这些罪行日本都犯下了。学生可以南京大屠杀、发动侵华战争和使用生物和化学武器等加以说明论证。(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结果,也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有力的支持。(4)抗战胜利,我们收回了宝岛台湾。

点评:本题以中日关系为主题,考察了日本在近现代中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所犯下的罪行,面对历史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从而考察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理性思考,以史为鉴,解决当今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是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也只在隐隐作痛。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的时候,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口上撒盐。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甚至以咄咄逼人的态势挑起中日矛盾:靖国神社、教科书上、钓鱼岛、潜在的核武器……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让我们久久不能遗忘和释怀。 ——引自天涯论坛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分)

(2)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4分)

(3)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1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2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5)当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德国在世界人民赢得了尊重,全德国人民站了起来。尤其是法国,与德国更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然而如今的日本依然无法正视历史,中日关系渐行渐远。阅读材料二,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如果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你想对日本政府说些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分)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分)

(3)主要原因: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4分)

(4)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4分)

(5)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暴表示无比愤怒;落后就要挨打;(反思)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发奋图强,振兴中华(责任感、使命感);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认真反思,以史为鉴。(4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中从图1“1894年4月日本马关”可以判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从图2中“1945年9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同盟国代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可以判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第(2)问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从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从主观(清政府)、客观(日本)、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外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支持日本入侵)等方面分析。第(4)问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观(全民族统一抗战)、客观(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方面分析。第(4)问中第(1)问面对德国认罪、赎罪,而如今的日本依然无法正视历史,更多的感受是愤慨;第(2)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答题角度可从日本必须反思、中国必须自强来分析。

点评:关于历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1)相同点:①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的对外战争;②都以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③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④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2)不同点:①从背景上,前者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后者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②从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上看,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远远大于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时间不到一年,侵犯地区多在沿海和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一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前后长达15年之久,战火燃烧大半个中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更为严重。③前者日本战胜了中国,勒索大量的财富,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后者中国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二下图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他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5分)

(3)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4分)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7分)

正确答案

(22分)

(1)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

(2)中日甲午战争;不知有罪、天皇号召、国民效忠。(4分)

(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资料。(4分)

(4)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决议鼓吹放弃“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6分)

试题分析:

(1)第(1)小问,“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可知,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第二小问,要从三个角度,一个角度是日本为什么学习唐朝而不是其他国家,唐朝具备了哪些优势,第二个角度是提日本国家的发展状况,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第三个角度是唐与日本交流的条件,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

(2)第一小问,从辽东、旅顺这两地方可以推断出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等信息加以说明;

(3)从研究日本侵华的事实提供了证据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资料。

(4)从材料中没有出现对侵略战争的认识等字眼进行说明,是为侵略历史的歪曲的角度分析说明;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中华民族是有着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以上三幅图片中,有清政府的官吏,有爱国诗人,有国民党爱国军官.请用一句话概括将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根据这一理由,请你分别简单介绍他们所进行的活动.(6分)

(3)“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是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你能说出造成割台湾的不平等条约名称吗?(2分)这个条约还强迫中国开放了哪些地方为通商口岸

(4分)这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他们都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2分)

(2)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奋勇杀敌,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为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和徐骧组织义军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英勇抗击日军,壮烈牺牲。(6分)

(3)中日《马关条约》(2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4分);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要结合三位人物在近代史上的事迹来回答。虽然身份各有不同,有清政府的官吏,有爱国诗人,有国民党爱国军官,但他们都具有无比的爱国情怀,都在列强侵略中国中积极以身殉国,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2)本问结合所学介绍三位的爱国事迹即可。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奋勇杀敌,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为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和徐骧组织义军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英勇抗击日军,壮烈牺牲。

(3)第一问抓住诗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的信息,可知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第二问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开放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第三问《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千年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1)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极大困难”是什么?(2分)

(2)简要概括19世纪中华民族两次反思的实践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2分)

(2)第一次掀起以学习西方技术为核心的洋务运动,(2分)开启近代化的第一步。(1分)第二次掀起旨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运动,(2分)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或答第一次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的尝试。1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可知中国“遭遇的极大困难”是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第(2)题回忆教材知识总结19世纪中华民族两次反思的实践,中国在19世纪的两次学习西方的实践,一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的开端;二是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启蒙了中国的思想。

下一知识点 : 辛亥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