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的发展有赖于青年一代的沟通与交流。为此,我省N中学邀请日本某校学生前来访问,并拟定了以下交流提纲。假如你作为N中学的一员,按照提纲要求,将如何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先进的中华文明曾予日本以很大影响。请以汉、唐为例,各举一项史实说明。
②19世纪60年代后,中日两国开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试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简述其背景的共同点和各自军事改革的措施。
③明治维新后,日木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中日关系发生逆转。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
④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试列举日军制造的两起惨绝人寡的大屠杀。同时,侵略战争也使日本人民备尝战争的苦果,右图《1945年8月的广岛》的景象是哪次空前军事行动的结果?
⑤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正确答案
①汉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唐代:大化改新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答出: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吉备真备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亦可)
②共同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措施:前期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购买和建造舰船,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培养军事人才。
明治维新的军事改革措施:推行征兵制,建立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
③根源: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增强;但仍保留较强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④两次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旅顺大屠杀。全面侵华战争期间的南京大屠杀。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造成巨大伤亡。
⑤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答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相关意思也可)
略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简要评述。(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看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6分)
评述: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4分)
(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2分)
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支持了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4分)
(3)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复交三原则”。(4分,任答四点)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认识”的再认识及分析。回答时要紧扣材料分析认识。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简评。从材料“……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归纳李鸿章的认识。结合李鸿章的阶级及甲午战争的性质分析回答最后一问。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材料“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表明欧洲学者的态度变化。结合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回答“依据”。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的分析掌握。从材料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事实归纳总结原因。如材料“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体现了日本对侵华战争的反省及建交“三原则”,联系中国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及当时中美关系分析其他原因。
(28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临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2分)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梭伦化解危机的举措及对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12分)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3)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现。(4分)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2分)
(2)举措: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10分)影响:经过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分)⑶国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任答两点4分)
(3)因素:西学东渐的深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三点给6分)
(4)面对危机,应积极应对,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和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而引发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考查的是是在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并获取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本题还含有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1)要能从当时雅典社会存在政治权利和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状况(即贵族政治上专权、经济上占有社会财富压榨平民)中归纳出贵族和平民矛盾十分尖锐。(2)侧重从梭伦改革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概括分析。梭伦改革的举措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其影响主要是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3)概括中国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应该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制(1923年之前的50年以来)。主要因素应当从当时的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觉醒群体(先进知识分子觉醒)、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深化)等角度分析。(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需要结合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6分)有学者认为,近代兴起的留学热潮终于使步履维艰的中国找到了走向世界的拐杖;也有学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我国向日本派遣了首批13名留日学生。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留日教育达到了高潮。不仅各地官府竞相派送,且民间自费者也接踵前往,既有豪富贵胄,更多的是一般平民子弟。据统计,到1902年,留日学生增至500余人,1903年为1300余人,到1906年则达到8000多人。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1919年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从学历上看,大多是中学生,一部分还是大、小学生;从出国前所从事的职业看,工农商学界都有,且年龄间的跨度很大。1922年,赴欧洲勤工俭学的18名代表在巴黎郊区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周恩来等为领导人。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20世纪初年,大规模的剪辫易服运动在留学界展开。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留日学生中的爱国青年、革命分子纷纷剪去长辫,剪辫一时成了革命者的象征。辛亥革命以后,一般国民都起来剪辫易服,人们恢复了穿衣的自由。在婚姻方面,留学生一改中国传统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由择偶,在中国首开风气。
——摘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留日教育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特点。(3分)用一句话概括这时期的留学教育对中国革命的贡献。(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留学教育促使社会方活方面引发的新变化。(2分)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分析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原因:清政府企图通过向日本派遣学生,培养人才以挽救民族危机;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试图从日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日本教育近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吸引了中国留学生;中日是近邻,来去方便;日本政府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对留日学生持欢迎态度。(写出其中三点给满分)
(2)特点:勤工与俭学有机结合;求学与要求变革社会相结合;以中学生为主,年龄跨度大,从事行业广。贡献: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
(3)剪辫易服;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为近代救亡图强培养了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以后的平民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写出其中三点给满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仅提供了1896年至1906年间留日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这一史实,但是没有提到原因,所以就需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这个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不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政府和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看到了日本的先进之处,另一方面看到了中日之间距离之近和国情之相似,故选择去日留学,同时日本政府的接纳也是该考虑的原因。
(2)特点:由材料中的“勤工俭学生”、“大多是中学生”、“年龄间的跨度很大”、“工农商学界都有”、“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来。贡献:由材料中的“选举周恩来等为领导人。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可知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
(3)新变化:由材料三中的“大规模的剪辫易服运动在留学界展开”、“辛亥革命以后,一般国民都起来剪辫易服”、“留学生一改中国传统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由择偶”可以归纳出来。影响: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可以得出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即为近代救亡图强培养了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以后的平民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等等。
下面三张图片反映了天安门见证的中国历史巨大变迁。请配上解说词。(9分)
正确答案
结合图片简述天安门见证近代中国的历史。(9分)
图一:外国侵略者在天安门前合影,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古城遭受劫难,生灵涂炭。图二:北京学生于1919年五月四日聚会天安门,他们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掀起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图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欢庆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叙述史实的能力。做此类题的关键在于看图片能识别出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的相关知识。如图一描写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天安门,外国侵略者在天安门前合影,古城遭受劫难,生灵涂炭。图二描写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天安门,他们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图三是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天安门,人民欢庆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阅读下列材料:
1898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 陆;1 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 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 000 吨。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 2艘,共38 000吨。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只却只有4 000吨。双方舰队装备虽各有优点,但总的来说是敌强我弱。
——章开沅、陈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文,是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
(2)假设你是当时中国的将领,你会采用什么战略应战?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战舰质量是否有关系?还有其他原因吗?试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从数量看,中国占有优势(中国大小船18艘,日本12艘);但从总吨位、轮机新旧、航速快慢等来看,中国居于弱势。因此从整体看,日本装备较为优胜。
(2)中国的战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充分发挥吨位比较大、火力较强的两舰的作用,或以这两舰掩护其他舰只,寻机歼敌。因敌舰航速快、舰只总吨位大王我方,不可与敌硬拼。
(3)有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政治腐败;慈禧的主和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清军军备松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等。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制度的落后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该题设问灵活,可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解答。
历史上的中日、中美、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占有可能影响世界局势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1)根据材料一,“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是指近代中国发生的什么战争?(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社会对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反应。(6分)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指出“驼峰航线”所反映的中美关系的特征。(2分)
材料三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实》
材料四 1950年1月,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54年3月8日,美日签定《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有什么变化?(4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 对日本印象不好的原因
注:此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比例大于100%
——引自《201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研究报告》
(4)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多少年?(1分)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主要因素。(6分)
正确答案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分)反应: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各地民众的反侵略斗争更加激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6分,任答四点即可)
(2)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任答三点即可)特征:中美结盟抗击法西斯,美国援助中国抗战。(2分)
(3)变化:由二战中的敌对关系到二战后的同盟关系。(4分)原因:法西斯势力战败;“冷战”的需要(或答对付苏联和中国的需要亦可)。(4分)
(4)40周年。(1分)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日本追随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福岛核危机。(6分)
试题分析:第(1)题结合“陆地和海上”及“建筑铁路和工厂”判断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反应从中国人民、台湾人民、清政府、资产阶级等角度归纳;第(2)题结合时间“1942 年1 月”及“中国政府即派出10 万远征军入缅”“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等信息归纳。特征结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史实概括;第(3)题由材料三“美国对日宣战” 及材料四“美日签订《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等信息归纳变化,原因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的史实回答。(4)此问是一个新题,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政。当今中国人对日本印象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造成的。历史上,中国是日本侵略的受害国;现实来看,日本在历史观的问题和领土问题上的态度令中国人反感。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7分)
材料一: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1895年,日本趁中日战争之中清政府败局已定,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材料二: 当清政府与日本签订条约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敌了日军。他在临终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材料三: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材料四: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钓鱼诸岛”是在中日哪场战争之中被日本窃取的?(1分)请写出:这场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1分)
(2)据材料二,举出当时领导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爱国领袖两位(除徐骧外)(2分)据材料二回答,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3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和台湾光复的具体时间(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华民族抗争史中的重要地位。(3分)
(4)据材料四回答,当今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1分)《马关条约》(1分)
(2)邱逢甲·刘永福(2分)
爱国主义精神(或抵抗侵略,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等)(2分)
(3)日本宣布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1分)
台湾光复时间:1945年10月25日(1分)
地位: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2分)
(4)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5)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开放题,回答合理及可得2分)
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据说他在《马关条约》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材料二:李鸿章洋务运动有功,但这被之后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而抵消,甲午战败的根源,不是中国实力不够,而是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消极避战,在双方实力相当时,不是勇敢的战斗,却一味的要“保船避战”,怎么会不失败?清朝为北洋水师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的心头肉,尽管李试图“保船”,但最后,还是被日本消灭了。因此,李鸿章对日本很痛恨,这种痛恨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对他个人资本丢失的心痛。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功劳和他的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被消灭而抵消,而后来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中的主动卖国,则证明了其为国贼。正如左宗棠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天涯社区
材料三:……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搆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特,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李鸿章上书光绪帝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李鸿章的认识。(7分)
(2)根据材料三,针对现状,李鸿章做了哪些努力?(4分)
正确答案
(1)对于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的去分析,要结合其所在的时代来解读。(2分)李鸿章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终年不旅日的情怀也彰显其有爱国之心,但是其创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维护清王朝统治,是一种局限;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也不可否认是一种卖国行为(一分为二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5分)
(2)兴办洋务事业,创建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创建北洋水师。(4分)
略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 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5分)
(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5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李的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奋发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2分)评: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由不重视到充分重视。(1分)
依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主力,有力地支持欧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分)
(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经济和外交发展的需要。(2分)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复交三原则”。(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日关系为主线,综合考查近现代中日关系相关知识点。(1)解答此问,应先归纳李鸿章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观点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关键信息: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观点依据关键信息归纳;李对甲午战争予以了肯定,说明其仅看到事物的一面,故评价则应从甲午战争的危害性来阐述。
(2)本问考查中国抗战的意义,关键信息: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变化是从未充分重视到重视,其因则依据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3)关键信息: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从中国、日本和国际等三个方面阐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