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共3383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
材料二:本大总统深明履行条约,遵守条例,与友邦敦睦为唯一之基础。——袁世凯
材料三:国民革命军是列强各国的好朋友,决不用武力改变租界的现状。——蒋介石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内容是在哪一事件后提出的?(2分)
(2)材料二中的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后,1915年与日本签订了什么卖国条约?(2分)
(3)上述三段材料共同的思想倾向是什么?(2分)这三段话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之口,但思想主张却是相同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这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什么问题?(4分)
正确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2分)
(2)“二十一条”。(2分)
(3)共同的思想倾向:与
帝国主义勾结和投降卖国。(2分)原因:他们都是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是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和代理人。(4分)说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镇压和剥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面临艰巨的反帝反封建任务。(4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为什么不让中国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是在她的土地上捣乱。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既然我们并不准许中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我愿郑重声明:让中国自己去决定,哪些人可以到他们那里去,那便是谢天谢地的事了。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
――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中“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这句话?(2分)
(2)作者为什么要和“义和团站在一起”? (2分)
(3)通过阅读材料,你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西方列强不应侵略中国。表明作者是同情义和团的。(2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是一场正义斗争,值得人们同情支持。(2分)
(3)列强对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是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各国人民是反对侵略战争的。(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材料一中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主张和活动?
(2)你认为应当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清政府“因而用之”和“徐图挽救”的措施?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
(1)表现了义和团坚决反帝的精神,但义和团对西方列强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认为一切西洋的东西全是该灭的,带有盲目排外性。
(2)“因而用之”是因为当时义和团声势浩大,进入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徐图挽救”是事先控制和利用义和团,然后等待时机予以剿灭。由此可见,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抵御西方列强,用西方列强的力量剿灭义和团,从而达到一箭双雕、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
(3)三则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第(1)问实际上考查义和团运动存在的局限性,第(2)问从侧面考查当时义和团、清政府和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及清政府采取的策略,第(3)问则考查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解答时,第(1)问应结合材料抓住“反帝”和“排外”两个信息;第(2)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企图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即实行这一政策对清政府的利弊得失;第(3)问应结合上述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如材料一中义和团的反帝思想、材料二中“因而用之”“徐图挽救”的含义、材料三中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奴颜婢膝的态度等,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概括指出其内在联系。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仆窃为国家思今之策,既与鲁墨和决不可自我生事,宜严章程谨约束,不令其骄悍,乘间收满州而逼鲁,来朝鲜而窥清,取南洋而袭印度,三者当择其易为者而为之,是天下万世可继之业也。”
材料二: 之所以丧师失地,“一误于因循,再误于蒙蔽,三误于粉饰,四误于虚骄”,“遂令日人得以乘其蔽”
材料三: “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台湾沦为日之版图;东三省又入俄之笼网;广西为法所涎;云南为英所睨。迩者胶州海湾之强取,山东铁路之包办,德又逐逐焉”
(1)材料一出自哪国思想家,对该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的“丧师失地”指什么?你是否赞成材料的观点,为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 “丧师失地”所带来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①日本;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使日本日后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4分)
②“丧师”: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失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赞成,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及政治的腐败。(6分)
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分)
略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你认为这一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在对华输出商品的同时,设立银行,兴修铁路,开矿办厂,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的经济势力。帝国主义还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掠夺中国。《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使中国遭受沉重的战争负担,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题目考查对于重要历史概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正确分析理解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的《马关条约》对于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究竟是如何加深的,这就要从条约的具体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来考虑。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一种从对中国近代化作用的角度去考察,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从运动的性质及内容去考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反动。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评价义和团运动”的论文。
你通过哪些主要途径可以收集到相关的历史资料?评价历史事件一定要有一个相关的标准。请判断选择下列单项选择题。
① 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A.革命领导人的问题 B.革命政权的问题
C.革命的思想问题 D.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②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否
A.具有历史上的知名度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促进历史的进步 D.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3).你认为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1).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书籍、查找相关报刊和纪念文章、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博物馆和纪念馆等。
(2).①.B ②.C
(3).①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②义和团运动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③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准备了条件。
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认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正确答案
错
本题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是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当时并没有进入到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所以该题目错误。
1901年签订的《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 亿两;禁止中国人民参加 活动和组织;划定 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 ,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可以驻兵。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正确答案
辛丑 4 反帝 东交民巷 外务部
试题分析:通过1901、清政府、总理衙门等词可以看出这是《辛丑条约》
点评:关于《辛丑条约》,还可以考查其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近代日本是一个侵略性的国家,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给亚洲和周边国家人民带来了慎重的灾难。据此回答:
(1) 结合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概括近代以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主要特点与趋势。(3分)
(2) 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以日本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试分析造成这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6分)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首相小泉却不顾亚洲各国的反对,继续参拜供有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2005年也是日俄战争结束的100周年,日本却以各种形式大肆庆祝战争胜利。
材料反映和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3)以上材料反映和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4)从以上相关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⑴特点:由大陆扩张向南方海洋发展;有既定的侵略国策,有计划有预谋,对外侵略战士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对手越来越强;都由日本首先挑起,不宣而战。(3分)
⑵胜因:日本对于发动战争蓄谋已久;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日本海军力量强大;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清蒸副的腐败落后及沙俄的农奴制残余造成国力相对落后。(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满分,4分)败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及力量的相对弱小。(2分)
⑶当今日本国内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和军国主义复活。(1分)
⑷认识:任何国家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2分)
第⑴问概括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特点和趋势可以从范围、对手、准备以及战争过程方面分析概括。第⑵问失败和胜利的原因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分析,重点在日本自身方面;第⑶⑷问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无论是庆贺还是参拜都反映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复活,因此认识自然就是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
1894年得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结果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正确答案
错
本题考查的是黄海海战,但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是在威海卫战役中,不是黄海海战,所以该题目错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