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共751题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构建和谐社会渐成中共中央执政理念
中新社记者吴庆才
自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届全会以来,“和谐社会”一词频见报端并日渐升温。春节刚过,大约二百名中国党政军高官便云集北京,参加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央党校研讨会。人民预料,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在目前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再次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号召各级党政官员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权威人士认为,中共高层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
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被海外舆论称为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历史性文献,以明确无误的语气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并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共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随后公布的《二00五年社会蓝皮书》,则提出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上述目标,简而言之即千百年来民众所期待的“政通人和”,它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其实,自古以来“和”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准则,更是历代政治家秉持的治国理念。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能“宽则得众”;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而今,按中共高层所述,中国所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资深观察家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既是开阔政治视野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将给中国政治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
正确答案
(1)要从宪政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2)要涉及宪法应当是和谐的宪法,阐释“和谐”的内涵;
(3)提及如何通过宪法来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
暂无解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主张“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的“和谐”所包含的哲理是
A.承认事物的相同性
B.承认事物的多样性
C.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同一
D.承认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暂无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故选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B.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C.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D.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读了给定资料,你在思想感情上一定有所触动,请从“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①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②字数900~11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改善民生,共创和谐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一直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致力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医疗、教育、住房等突出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纵观世界上民生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其基尼系数通常维持在0.15到0.18之间,而我国早在2005年时,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了0.467,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这说明我国的民生不平衡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而现实情况又使社会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差距过大。
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西部农村的有些地区,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状况却依然普遍。有人形象地说:到了中国东部像到了欧洲,到了中国西部就好像到了非洲。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小病不医、大病医不起的情况大量存在。这些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下决心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关注民生。”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的这句话正是对该问题的深刻认识。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在于实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这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单靠哪一级党委、政府或者哪一个职能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协作,方能取得成效。
第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转型。要改变过去政府一元化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政府从管制型到服务型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改善民生。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公共资源分布不平衡,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应加快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切实改善民生,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及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要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使各阶层人民都能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各阶层民众。
第三,要更新理念,以民为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政府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政府必须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体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关注民众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俗语说,“国之兴以厚民生为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信心。在发展过程中加强民生建设,不仅能直接起到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效应,还能够提供基础和动力,进一步启动民间资本投资和消费,使民生建设成为保增长、促发展的有力引擎。这样既有利于搞活社会经济改善民生,也有利于创造更加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2)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场所,使矛盾的各方面在这一统一体中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 (2)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因此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和谐、有序。只有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自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和谐社会”一词频见报端并日渐升温。春节刚过,大约二百名中国党政军高官便云集北京,参加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央党校研讨班。人们预料,和谐社会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在日前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再次突出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号召各级党政官员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权威人士认为,中共高层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 去年秋季,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份被海外舆论称为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历史性文献,以明确无误的语气要求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并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是中共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随后公布的《二○○五年社会蓝皮书》,则提出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上述目标,简而言之即千百年来民众所期待的“政通人和”,它历来被视为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其实,自古以来“和”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更是历代政治家秉持的治国理念。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能“宽则得众”;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而今,按中共高层所述,中国所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资深观察家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既是开阔政治视野下的理性选择,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将给中国政治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 问题:请谈谈你对此材料的看法。 答题要求: (1) 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 (2) 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3) 字数不少于500字。
正确答案
(1)要从宪政角度说明共产党执政党理念转变的必然性; (2)要涉及宪法应当是和谐的宪法,阐释“和谐”的内涵; (3)提及如何通过宪法来构建和谐的社会。
解析
暂无解析
安定有序是我们所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其涵义是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
B.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C.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D.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安定有序是指( )。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安定有序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故选A、B、C、D。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