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如图表示酵母种群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则图中K值为665,A正确;
B、图中表示S型曲线,而J型曲线表示种群的指数增长,B错误;
C、在第9年的种群数量为,则种群增长率最大,C错误;
D、将种群移入更大空间,K值增加,D错误.
故选:A.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草原生态系统和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草原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1曲线:
①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______发生改变,从而可导致生物进化.
②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③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____.牧民开展灭鼠活动,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图2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括号内前一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摄入的总能量,后一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单位为J/(cm2•a).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统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_____.
(3)由图2可知,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是:
①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③______.若既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正确答案
解:(1)①图中“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阴影部分表示“S”与“J”型曲线的差异即两曲线的出现是由于外界环境不同导致的,因此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②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C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③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计算时种群密度等于两次捕获的总数相乘后除去第二次捕获中带有标记的数量,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的个体会减少,所以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高.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所以灭鼠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统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等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去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乘上100%,题目甲类和乙类浮游动物均属于第二营养级,浮游植物为第一营养级,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X100%=18.52%
(3)主要考查能量流动中能量在每一营养级的去路;若要既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考虑增加生物种类,具体措施是混合放养、养殖经济类水生植物等.
故答案为:
(1)①不变 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基因频率 ②a×(1+m)n C ③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2)18.52%
(3)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混合放养,养殖经济类水生植物等
解析
解:(1)①图中“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阴影部分表示“S”与“J”型曲线的差异即两曲线的出现是由于外界环境不同导致的,因此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②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C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③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计算时种群密度等于两次捕获的总数相乘后除去第二次捕获中带有标记的数量,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的个体会减少,所以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高.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所以灭鼠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统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等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去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乘上100%,题目甲类和乙类浮游动物均属于第二营养级,浮游植物为第一营养级,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X100%=18.52%
(3)主要考查能量流动中能量在每一营养级的去路;若要既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考虑增加生物种类,具体措施是混合放养、养殖经济类水生植物等.
故答案为:
(1)①不变 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基因频率 ②a×(1+m)n C ③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2)18.52%
(3)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混合放养,养殖经济类水生植物等
如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小球藻通过分裂繁殖,其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表现为“J”型曲线(丙);鸡每天产一枚蛋,随着时间的增加,产蛋的数量增多,应为甲曲线;竹子生长有一个高峰期,达到一定高度后,生长变慢,符合乙曲线图.
故选:C.
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分析,三个种群数量为互为消长的非同步性变化,说明三者为捕食关系,“先增加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食物链为乙→丙→甲,A错误;
B、种群丙数量最多的是在图中的A点,繁殖速度最快的是D点,即时,B错误;
C、BC段繁殖速度受到限制的原因是:①食物(乙)数量减少;②天敌(甲)数量增多,从而使得死亡率增加,出生率降低,C错误;
D、种群丙在A、B、C、D这四个时期中,A时期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D正确.
故选:D.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错误;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影响种群出生率,导致将来的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错误;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降低东亚飞蝗对作物的破坏,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B.
能正确反映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先增加,但由于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使得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呈现J型,B正确;
C、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C错误;
D、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先增加,但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
故:B.
互花米草起源于美洲,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系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因此,许多国家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加以引进.但是其在潮滩湿地生境中超强的繁殖力,威胁着海滨湿地当地的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互花米草适宜生活于潮间带,引种初期,其增长方式为______,引种后其生长受当地环境的影响,其中______是影响互花米草种群数量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2)在海岸线上栽种互花米草到形成一定规模并且达到稳定的过程属于______演替,当该群落各种生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______阶段.
(3)互花米草广泛用于海岸线作为生态护坡,但一般不单纯种植,而与白茅、芦苇等植物一起种植,其目的是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
(4)图2是海岸线上互花米草等植被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示意图.其总初级生产量变化为______.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______(填“逐年增大”“基本不变”或“逐年减小”).达到稳定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总呼吸量.图中叶面积指数与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对农业生产的启示是种植作物时要注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引种初期,环境资料和空间都是充足的,所以其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2)在海岸线上栽种互花米草到形成一定规模并且达到稳定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当该群落各种生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顶极群落阶段.
(3)生物种类越多,且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互花米草与白茅、芦苇等植物一起种植,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由图可知,总初级生产量先增加后稳定.由于总初级生产量先增加后稳定,但叶面积指数大于6时,净初级生产量减少,所以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逐年减少.达到稳定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叶面积指数过高,叶片相互遮挡,有效光合面积不变,但细胞呼吸消耗的量增多,所以种植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故答案为:
(1)指数增长(“J”形增长) 气候
(2)次生 顶极群落
(3)自我调节能力
(4)先增加后稳定 逐年减小 等于 合理密植
解析
解:(1)引种初期,环境资料和空间都是充足的,所以其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2)在海岸线上栽种互花米草到形成一定规模并且达到稳定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当该群落各种生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顶极群落阶段.
(3)生物种类越多,且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互花米草与白茅、芦苇等植物一起种植,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由图可知,总初级生产量先增加后稳定.由于总初级生产量先增加后稳定,但叶面积指数大于6时,净初级生产量减少,所以净初级生产量和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逐年减少.达到稳定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叶面积指数过高,叶片相互遮挡,有效光合面积不变,但细胞呼吸消耗的量增多,所以种植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故答案为:
(1)指数增长(“J”形增长) 气候
(2)次生 顶极群落
(3)自我调节能力
(4)先增加后稳定 逐年减小 等于 合理密植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第五天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维持稳定,K值是375个.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单次实验所得的数据可能具有偶然性,因此一般需设置重复实验,减小误差,故A正确;
B、在有限的空间和食物资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并且题干中提出“第五天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维持稳定,K值是375个”,故B正确;
C、环境容纳量(即K值K值)是指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值,因此培养液种类或体积的改变可导致K值发生改变,故C正确;
D、由于空间和食物资源是有限的,加入3个双小核草履虫后,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就会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竞争,故D错误.
故选D.
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右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故A错误;
B、4到第5年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B正确;
C、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增长率大于1,故C错误;
D、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故D错误.
故选:B.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是两个不同概念,增长率=(现有总数-过去总数)/过去总数×100%;增长速率=(现有总数-过去总数)/单位时间.下列关于“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J”型增长的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②“J”型增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不断增大;
③“S”型增长的增长率逐渐下降直至为零,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
④“S”型增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J”型增长的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不断增大,①正确;
②“J”型增长的增长率是定值,而增长速率能不断增大,②错误;
③“S”型增长的增长率逐渐下降直至为零,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③正确;
④“S”型增长的增长率开始很大,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而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④错误.
所以正确的是①③.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