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分析图中曲线: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在增大,说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D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在减小,说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大值,即K值.由此可见,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A错误;

B、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B正确;

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的水平,C错误;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注:K0是罗非鱼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1)监测数据显示:a-e段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2)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

(2)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故答案为:

(1)“J”

(2)b    K2

解析

解:(1)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

(2)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故答案为:

(1)“J”

(2)b    K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  )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S”型增长

B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属于”S”型增长,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B正确;

C、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

D、第4~第9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不相同,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Y曲线有K值是受食物、空间、气候、天敌等因素的限制

B

cd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了染色体

C

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D

a、b曲线依次表示小鼠和青蛙随温度变化的耗氧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图中Y曲线表示S型曲线,原因是受食物、空间、气候、天敌等因素的限制,A错误;

B、图4的纵坐标含义是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故cd段是由于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导致染色体:DNA由1:2恢复为1:1,B正确;

C、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A点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C正确;

D、小鼠为恒温动物,青蛙为变温动物,所以图丁中a、b曲线依次表示青蛙和小鼠随温度变化的耗氧量,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_____环境中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______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______的结果.

(3)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后进行,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环境中的增长(理想条件).

(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实际条件)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3)根据曲线可知,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4)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后进行,原因是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故答案为:

(1)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理想条件)

(2)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实际条件)

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

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3)    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解:(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环境中的增长(理想条件).

(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实际条件)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3)根据曲线可知,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外来物种入侵,短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即曲线Ⅰ,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

(4)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后进行,原因是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故答案为:

(1)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理想条件)

(2)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实际条件)

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

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3)    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图中D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改善环境,可以提高K值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使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正确;

B、图中D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B错误;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即处种群增长率最大,C正确;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正确.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般淡水的pH介于6.5~8.5.为了给水产养殖提供控制水华的参考依据,科研人员进行了pH对普通小球藻(鱼类优良饵料)和鱼腥藻(主要的水华藻)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如图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设计pH范围在6.0~9.0,其主要依据是______

(2)单独培养时,不同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的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随pH增大,环境容纳量增加更显著的是______

(3)共同培养时,小球藻与鱼腥藻之间通过争夺______等形成竞争关系.

(4)已知多数淡水鱼生长的最适pH为7.0~8.5,根据本实验结果分析,水产养殖中水体pH应控制在______左右.

(5)图2是某鱼塘中小球藻a和两种养殖鱼类b、c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b、c均能以a为食.

①调查b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法;该方法获得的结果与实际值相比,通常会______(偏大/偏小/基本一致).

②a、b和c之间可构成______条食物链,若b全部被捕捞,则c的数量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一般淡水的pH介于6.5~8.5之间,所以实验中设计pH范围在6.0~9.0.

(2)由题图1可知,单独培养时,不同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的种群数量按S型增长;由图1可知,pH在6.0~9.0之间,随pH增大,环境容纳量增加更显著的是鱼腥藻.

(3)共同培养时,小球藻与鱼腥藻之间通过争夺光照、争夺营养物质等形成竞争关系.

(4)已知多数淡水鱼生长的最适pH为7.0~8.5,而pH在6.0~9.0之间,随pH增大,鱼腥藻的环境容纳量不断增加,是主要的水华藻,所以水产养殖中水体pH应控制在7.0左右.

(5)①b表示养殖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调查b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鱼的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②根据题意分析,b、c均能以a为食,而从图中观察b、c之间没有捕食关系,则a、b和c之间可构成2条食物链,若b全部被捕捞,则c由于缺少竞争者,数量将增加.

故答案为:

(1)一般淡水的pH介于6.5~8.5

(2)S   鱼腥草

(3)争夺光照    争夺营养物质

(4)7.0

(5)①标志重捕法   偏大

②2  增加

解析

解:(1)由于一般淡水的pH介于6.5~8.5之间,所以实验中设计pH范围在6.0~9.0.

(2)由题图1可知,单独培养时,不同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的种群数量按S型增长;由图1可知,pH在6.0~9.0之间,随pH增大,环境容纳量增加更显著的是鱼腥藻.

(3)共同培养时,小球藻与鱼腥藻之间通过争夺光照、争夺营养物质等形成竞争关系.

(4)已知多数淡水鱼生长的最适pH为7.0~8.5,而pH在6.0~9.0之间,随pH增大,鱼腥藻的环境容纳量不断增加,是主要的水华藻,所以水产养殖中水体pH应控制在7.0左右.

(5)①b表示养殖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调查b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由于鱼的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②根据题意分析,b、c均能以a为食,而从图中观察b、c之间没有捕食关系,则a、b和c之间可构成2条食物链,若b全部被捕捞,则c由于缺少竞争者,数量将增加.

故答案为:

(1)一般淡水的pH介于6.5~8.5

(2)S   鱼腥草

(3)争夺光照    争夺营养物质

(4)7.0

(5)①标志重捕法   偏大

②2  增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新环境后的种群生长曲线,食物最可能成为老鼠增殖的限制性因素区间是(  )

AEF段

BDE段

CBD段

DBC段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一开始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由于食物空间资源是有限,最后呈现为S型增长,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最后等于0,所以在EF段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根据所给曲线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在C点是进行海洋捕捞的最佳时期

B在CD段种群数量处于下降时期

C在E点种群生长处于稳定期

D在BC段内,生存空间没有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据图可知,C点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左右,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必须要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那么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A正确;

B、增长速率只要是正值,就表明种群数量仍在增长,B错误;

C、E点的增长速率为零,表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但这时的种群数量最大,已达到K值,C正确;

D、在BC段内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说明生存空间没有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可用曲线Y表示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A、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所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A正确;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B正确;

C、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可用曲线Y表示,D正确.

故选:ABD.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数量的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