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曲线所代表的种群增长过程中无生存斗争存在,属于理想环境,A正确;
B、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4,B错误;
C、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C错误;
D、种群数量越高,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D错误.
故选:A.
下列有关种群“S”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A正确;
B、达到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错误;
C、在自然环境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出现“S”型曲线,与时间有关,C错误;
D、种群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受种群密度制约,D错误.
故选:A.
(2016•温州一模)图是绵羊迁入某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
(1)绵羊迁入该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______.统计每年的出生率(b)和死亡率(d),b‒d即为当年绵羊种群的______.在______年,绵羊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在海岛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______.
(3)即使没有天敌等其他生物的影响,海岛上的绵羊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空间和______等环境条件的制约,从而使生态系统趋向于稳态.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______来实现的.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分析,绵羊迁入该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增长呈现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统计每年的出生率(b)和死亡率(d),b‒d即为当年绵羊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在 1840年(),绵羊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在海岛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食物网.
(3)即使没有天敌等其他生物的影响,海岛上的绵羊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原因主要是受到了空间和资源等环境条件的制约,从而使生态系统趋向于稳态.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动调节∕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
(1)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 (自然)增长率 1840
(2)食物网
(3)资源 自我调节
解析
解:(1)据图分析,绵羊迁入该海岛后的种群数量增长呈现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统计每年的出生率(b)和死亡率(d),b‒d即为当年绵羊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在 1840年(),绵羊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在海岛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食物网.
(3)即使没有天敌等其他生物的影响,海岛上的绵羊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原因主要是受到了空间和资源等环境条件的制约,从而使生态系统趋向于稳态.这种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动调节∕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
(1)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 (自然)增长率 1840
(2)食物网
(3)资源 自我调节
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 (K1、K2、O),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 t=N0λt.环境阻力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2)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通过环境容纳量,就地保护为最有效措施.因为缺少天敌,故其他营养级种群数量和能量增加.最高营养物种间关系为竞争.
(3)种群数量在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K和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
故答案为:
(1)N0λ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2)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3)K2 Ⅰ
解析
解:(1)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 t=N0λt.环境阻力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2)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通过环境容纳量,就地保护为最有效措施.因为缺少天敌,故其他营养级种群数量和能量增加.最高营养物种间关系为竞争.
(3)种群数量在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K和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
故答案为:
(1)N0λ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2)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3)K2 Ⅰ
如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______.
(3)迁入种群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
(4)第______年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正确答案
解:(1)图中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d点种群数量最大,表示K值.
(2)图中b点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3)迁入种群第2年后,由于食物充足又无天敌,种群增长明显加快.
(4)第8年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和空间,导致种内斗争最激烈.
故答案为:
(1)S d
(2)b
(3)食物充足又无天敌
(4)8
解析
解:(1)图中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d点种群数量最大,表示K值.
(2)图中b点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3)迁入种群第2年后,由于食物充足又无天敌,种群增长明显加快.
(4)第8年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和空间,导致种内斗争最激烈.
故答案为:
(1)S d
(2)b
(3)食物充足又无天敌
(4)8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a、b为种群数量变化图,c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d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如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
(2)图c中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和______相等,对应于d图中的______点.
(3)在图c中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型.
(4)若在图c中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鱼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即曲线b.
(2)图c中t2时期后,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对应于d图中的D点.
(3)在图c中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在图c中t2时种群数量为K,而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故答案为:
(1)b
(2)不再增加 出生率 死亡率 D
(3)增长;
(4)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解:(1)图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鱼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即曲线b.
(2)图c中t2时期后,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对应于d图中的D点.
(3)在图c中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在图c中t2时种群数量为K,而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故答案为:
(1)b
(2)不再增加 出生率 死亡率 D
(3)增长;
(4)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在l~5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某种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l号瓶内放入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l号、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 A 图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B图所示.5号瓶内同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C图.以上实验是在25℃、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各问题:
(1)请将 A 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______
(2)由A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1天至第3天的生长特点是______;在第3天至第6天的生长特点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3)由B图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______.
(4)根据C图,试分析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的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A图分析,根据细菌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可知第1天时生长速度基本为0,随后开始增加,到第2天为最高值后开始下降,第3天到第6天,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生长速度为0,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生长速度继续下降.则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为:
(2)由A图可知,瓶内在第1天至第3天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第3天至第6天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内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争等),种群数量不变.
(3)由B图可知,细菌和草履虫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4)由C图可知,细菌和小球藻互利共生,由于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
故答案为:
(1)曲线见图:
(2)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数量增加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等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或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 pH 的变化等)
(3)捕食
(4)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
解析
解:(1)根据A图分析,根据细菌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可知第1天时生长速度基本为0,随后开始增加,到第2天为最高值后开始下降,第3天到第6天,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生长速度为0,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生长速度继续下降.则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为:
(2)由A图可知,瓶内在第1天至第3天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第3天至第6天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内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争等),种群数量不变.
(3)由B图可知,细菌和草履虫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4)由C图可知,细菌和小球藻互利共生,由于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
故答案为:
(1)曲线见图:
(2)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数量增加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等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或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 pH 的变化等)
(3)捕食
(4)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
如图是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图中______曲线增长的,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等都是有限的,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结果按______曲线增长.
(2)此外,直接决定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和______、
______和______.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3)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__.
①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正确答案
解:(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图中J型曲线增长的,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和空间等都是有限的,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结果按S型曲线增长.
(2)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3)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故选:C.
故答案为:
(1)J型 生活资源和空间 S型
(2)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3)C
解析
解:(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图中J型曲线增长的,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和空间等都是有限的,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结果按S型曲线增长.
(2)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3)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故选:C.
故答案为:
(1)J型 生活资源和空间 S型
(2)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3)C
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l )在所调查的 A,E 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请在答题纸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______.
( 2 )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 个体为 24%,aa 个体为 4%;侵入该地区后,Aa 个体为 48%,aa 个体为 16%.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 3 )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的调查.
( 4 )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 5 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l)物种入侵时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数量增加很快,呈现“J”型曲线,如表格中C物种.
(2)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 个体为24%,aa 个体为4%,Aa=1-24%-4%=62%,A的基因频率=AA+=60%,a的基因频率1-60%=40%,而侵入该地区后,Aa 个体为48%,aa个体为16%,AA=1-48%-16%=36%,A的基因频率=AA+
=60%,这是由于环境资源充足,而没有天敌等,自然选择对入侵种群没有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3)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4)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目越多,平均利用资源就越少.分析题表信息,还可以发生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
(1)C 如图
( 2 )不变
( 3 )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 4 ) 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解析
解:(l)物种入侵时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数量增加很快,呈现“J”型曲线,如表格中C物种.
(2)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 个体为24%,aa 个体为4%,Aa=1-24%-4%=62%,A的基因频率=AA+=60%,a的基因频率1-60%=40%,而侵入该地区后,Aa 个体为48%,aa个体为16%,AA=1-48%-16%=36%,A的基因频率=AA+
=60%,这是由于环境资源充足,而没有天敌等,自然选择对入侵种群没有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3)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4)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目越多,平均利用资源就越少.分析题表信息,还可以发生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
(1)C 如图
( 2 )不变
( 3 )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 4 ) 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图1,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现象.
正确答案
解:(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
(2)曲线b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
(3)题图2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故答案为:
(1)J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解析
解:(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
(2)曲线b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
(3)题图2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故答案为:
(1)J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