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在图1的各个字母中,不参与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l中主要体现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
(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也就是表示___________(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F________、D_________。
(5)图2中丙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___催化降解。
正确答案
(1)A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E
(4)减少 减少
(5)乙的减少,甲的增多
(6)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 C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1)图甲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_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___________。
(2)在该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假如某动物摄人体内的能量为n,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
(3)若甲图中捕食者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根据图乙,在丙图中画出植食性昆虫在t0~t2时间段的数量变化曲线图。
(5)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在相当于乙图中的t1时固定的太阳能为400kJ,则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多可得到能量______________kJ。
正确答案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E、D、C
(2)64%n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无机环境 生物
(4)
(5)32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条食物链,主要成分_________,食物网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种群_______。
(2)种群E和种群F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F占有_________营养级。
(3)若种群C全部死亡,则种群D的数量在短期内如何变化__________。若种群C数量下降10%,则种群F的数量和原来相比______________。
(4)在这个食物网中,若只保留一条食物链,那么保留_______________食物链,可使种群F含有的数量最多,在该食物链中,若种群F增重100Kg,至少消耗种群A_________Kg。
(5)若该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是种群B(奶牛)的生产基地,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必须适当限制种群C、D、E的数量,理论上讲,其目的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6 生产者(或A) A
(2)捕食、竞争 3
(3)增多 相对稳定(或无明显变化)
(4)A→C→F 2500
(5)设法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C表示分解者。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____,图2中的甲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___。
(2)种群丙在b、c、d、e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期_____________。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大量白化苗,则F、D、B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__。为了提高E的产量,农民在田问施放某种物质,该物质能够吸引大量昆虫为其传粉,这是__________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果污染加重,会使农田变为__________。若干年后,又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称为________。
(4)图3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有机物输入均表示同化量(单位为103kJ/m2·a)。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_的形式贮存;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
Ⅱ.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C、D、E、F(缺一不可) B
(2)e
(3)减少 化学 荒地 次生演替
(4)Ⅰ.(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12.5%
Ⅱ.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为了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①~④图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最可能错误的是
[ ]
A.①③
B.②
C.②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A
图甲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乙是一动物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①、③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该动物种群的K值为_____,当该动物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____________。
(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全球再次聚焦碳排放问题,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力求减少图甲中________(填序号)的碳排放量。
(4)该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与图甲中__________(填序号)复杂程度有关。
正确答案
(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N 加剧
(3)④
(4)②
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虫、鼠妇和线虫与某化上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
(1)土壤中动物密度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常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土壤动物的数量。理由是________。
(2)螨虫密度通常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标,原因是____。
(3)铬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但各种土壤动物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不同的土壤动物具有_____。过度的铬污染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___时,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稳态)的破坏,甚至会引发系统的崩溃。
正确答案
(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2)铬浓度越大,螨类密度越高
(3)不同的耐污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时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_______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____________。
(3)该物种的进入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K值产生影响,说出一种影响并加以解释。
(4)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正确答案
(1)“J”型 (或指数) 资源和空间 “s”型(对数) 波动
(2)b
(3)如:与其他生物竞争资源和空间,因而使其他生物的K值降低;或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资源和空间,因而使其他生物的K值升高;或对其他生物的资源和空间影响不大,因而基本不影响其他生物的K值。(答案合理即可)
(4)控制人口增长,加大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
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灭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正确答案
(1)①.被滨螺取食 竞争 ②.浒苔 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数量较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 ③.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①.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②.水坑
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
(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__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动物种群自动调控模型。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①.该自动调控模型中右侧的调节机制为__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______变化起决定作用。
②.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据此模型提出更有效的灭鼠策略:__________。
(3)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含高残留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X的质量分数为0.003mg/L,请分析说明:
①.处于本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种群有____________。
②.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你绘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食物网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2)①.负反馈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②.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答案合理即可)
(3)①.甲和乙
②.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