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某血球计数器计数室的组成情况,有16个中方格、每一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共计400个小方格.以下关于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正确的是(  )

A计数时需将400个小方格内的所有细胞逐个统计

B在使用之前需先用显微镜检查计数室及附近是否有污物

C对于多余的培养液,要等细胞沉淀到计数室底部以后再吸掉

D若发现每个小方格内的细胞数目较多,可在计数板的凹槽中滴些清水加以稀释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计数时只需随机对400个小方格内的部分小方格中的细胞进行统计,并计算平均值,再求出总数,A错误;

B、在使用之前需先用显微镜检查计数室及附近是否有污物,以避免对实验的干扰,B正确;

C、对于多余的培养液,可用吸水纸吸掉,不需要等细胞沉淀到计数室底部,C错误;

D、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在“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时,可用蚕豆花药代替蝗虫精巢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染色体联会

B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渗入计数室即可放在载物台上观察计数

C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

D在“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设置不同温度梯度的低温进行实验,能确定染色体加倍的最适温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在“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时,由于精巢(或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卵巢(或子房)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蚕豆花药代替蝗虫精巢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能达到预期结果,A错误;

B、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酵母菌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然后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所以B中的实验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结果,B正确;

C、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越大,NaOH进入其中的速率越快,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物质交换的效率和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C错误;

D、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分裂,而使染色体加倍.而要确定染色体加倍的最适温度,需要设置不同温度梯度的低温进行实验,通过对照得出结论,所以能达到预期结果,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A组装置中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请回答:

(1)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所探究的课题是______

(2)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可采用______法,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需振荡试管,目的是______

(3)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第______天的增长速率最大,第3天后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不再增长甚至减少的原因是______

(4)A组装置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在25℃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

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5)微生物计数可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血球计数板每个大方格容积为0.1mm3,由400个小方格组成.现对某样液进行初始数量检测,算得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7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总数有______个(提示:1mL=1000mm3).培养到第4天时,如果取样观察发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先______后再计数.

(6)实验结束后,血球计数板的清洗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即温度和培养液量,因此该实验探究的课题是温度和培养液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在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应需振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3)种群数量到达时,增长率最大.根据曲线图可知,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第2天的增长速率最大.第3天后,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不再增长甚至减少.

(4)A组装置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K值(环境容纳量);在25℃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减少.

(5)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7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总数=7×400×104×10=2.8×108个.如果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应加水进行适当稀释.

(6)实验结束后,对血球计数板进行浸泡后冲洗.

故答案为:

(1)探究温度和培养液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抽样检测    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3)2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

(4)K值   减少

(5)2.8×108    稀释

(6)浸泡后冲洗

解析

解:(1)根据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即温度和培养液量,因此该实验探究的课题是温度和培养液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在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应需振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3)种群数量到达时,增长率最大.根据曲线图可知,A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第2天的增长速率最大.第3天后,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不再增长甚至减少.

(4)A组装置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K值(环境容纳量);在25℃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减少.

(5)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方格内酵母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7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总数=7×400×104×10=2.8×108个.如果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应加水进行适当稀释.

(6)实验结束后,对血球计数板进行浸泡后冲洗.

故答案为:

(1)探究温度和培养液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抽样检测    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3)2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

(4)K值   减少

(5)2.8×108    稀释

(6)浸泡后冲洗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实验室配制1mL酵母培养液,接种酵母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密封培养,以相同时间间隔按先后次序取样,获得数据作图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坐标系横坐标最可能表示培养时间

B与横坐标为4.5时相比较,横坐标为4时该酵母菌种群迁入率和迁出率一定不变

C每次抽样计数时应先轻轻振荡试管,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计数室上,再盖盖玻片

D该培养液的K值(环境容纳量)为1500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坐标系的横坐标逐渐减小,最可能表示培养液的PH值,A错误;

B、与横坐标为4.5时相比较,横坐标为4时该酵母菌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明迁入率和迁出率一定不发生改变,B错误;

C、每次抽样计数时应先轻轻振荡试管,滴加培养液时应该先盖上盖玻片,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C错误;

D、由于锥形瓶中生存空间、PH和营养物质有限,所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以“S”型曲线增长,根据纵坐标数据可知,该培养液的K值为1500,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是生物学上的几个重要实验,其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A、科学家证实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H或者是N,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A错误;

B、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他的遗传因子假说是正确的,B错误;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抽样检测法,为了随机取样,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取样计数前试管中的培养液应轻轻震荡摇匀,C正确;

D、由于土壤小动物体型小,活动能力强,一般不要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常使用取样器取样调查的方法,D正确.

故选:A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错误的叙述是(  )

A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B取样计数前要振荡几次后再取样

C改变培养液浓度会影响K值大小

D实验中每隔24小时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取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溶氧量、代谢废物的积累等,A正确;

B、取样计数前应先振荡摇匀,B正确;

C、改变培养液浓度会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C正确;

D、实验中每隔24小时从多个不同的培养瓶中吸取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取平均值,避免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等

C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将培养液滴满计数室后加上盖玻片即可观察计数

D曲线②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解:A、更换培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小,A错误;

B、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营养少,营养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所以K值较小,B正确;

C、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先盖上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自行渗人,最后观察计数,C错误;

D、根据试题分析: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在 0-40min内近似J型增长,表明资源在 0-40min内基本不受限制,D正确.

故选:A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学习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验.

(1)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③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______

______

______

(2)血球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璃制品,样品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个中格、每个中格由16个小格、总共400个小格组成,每个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格80个小格内有酵母菌44个,其中被染色剂台盼蓝(分子量约为960)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应该统计的菌体数为______个.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______

(3)该学习小组同时做3组实验,分别测得三组培养液中酵母菌实验数据如下:(单位:万个/mL)

该学习小组将采集的数据经适当处理后,绘成如下曲线图,以表示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他们是如何处理上表中三组数据的?______

(4)到了第4天后,每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对酵母菌样液进行______,以方便计数.

(5)预计从第8天开始,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将开始下降,原因之一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7天,进行前后对照.②取样前振荡试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因此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色的细胞为死细胞,这样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有酵母菌44-4=40个,平均每个中格有8个,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8×25=200个.计数区体积为=0.1mm3,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200×103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结果为2×106个/mL.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顶边,左侧边及其夹角的个体计数.

(3)该学习小组将采集的三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绘成曲线图,以表示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4)到了第4天后,酵母菌密度太大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方便计数.

(5)从第8天开始,由于养料不足、溶氧量减少、PH下降等因素的影响,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将开始下降.

故答案为:

(1)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取样前振荡试管

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2×106 取顶边,左侧边及其夹角

(3)求其平均值

(4)稀释

(5)养料不足、溶氧量减少、PH下降

解析

解:(1)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7天,进行前后对照.②取样前振荡试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因此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色的细胞为死细胞,这样图中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有酵母菌44-4=40个,平均每个中格有8个,计数室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8×25=200个.计数区体积为=0.1mm3,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200×103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结果为2×106个/mL.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顶边,左侧边及其夹角的个体计数.

(3)该学习小组将采集的三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绘成曲线图,以表示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4)到了第4天后,酵母菌密度太大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方便计数.

(5)从第8天开始,由于养料不足、溶氧量减少、PH下降等因素的影响,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将开始下降.

故答案为:

(1)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取样前振荡试管

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2)2×106 取顶边,左侧边及其夹角

(3)求其平均值

(4)稀释

(5)养料不足、溶氧量减少、PH下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C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

B、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

C、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正确;

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研究鼠等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D废弃农田上的进行及沙丘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鼠的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该选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B正确;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菌体,C错误;

D、沙丘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而废弃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数量的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