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数量的变化
- 共1846题
下列有关“S”型曲线K值的改变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叙述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x轴为温度,y轴为果胶酶催化苹果泥产生果汁的速率,则对应于c点处的温度为果胶酶的最适温度,产生果汁的速率最快,故A正确;
B、在b点适当提高CO2至适宜浓度,光合作用强度增强,K值将提高,故B正确;
C、x轴为光照强度,y轴为某种群体个体数,在b点改变环境条件或种群遗传因素,不利于种群生存,K值降低,故C正确;
D、如果X轴为温度,Y轴为水稻根细胞对硅的吸收率,则c点对离子的运输速率达到最大(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如此时适当提高氧气浓度,离子的吸收速率即K值将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某科研机构对某草原生态系统做了长期追踪研究,如表为某种优质肉羊群的种群增长速率调查研究结果.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草原上所有的该种优质肉羊构成一个种群,1-7年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呈现S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种内斗争逐渐加剧,第3~4年中增长速率最高,但第6~7年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也最为激烈,B错误;
C、从长远考虑,第4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从第4年后开始捕获该羊获取经济收益,C正确;
D、第7年后该羊群种群密度大约为820头/hm2,说明K值为820头/hm2,则第4年处羊群的密度大约接近400头/hm2,D正确.
故选:B.
如图是某种群在理想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型,不会出现K值,A正确;
B、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正确;
C、据图分析,S型曲线的K值为600,则种群数量为300时,即处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错误.
故选:D.
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A错误;
B、“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图中不符,B错误;
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不变,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
D、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错误.
故选:C.
(2016•临沂一模)以某种杆菌为饲料,在一个容器中培养等量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这两种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问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t1~t2时间内两种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均大于0,种群数量都持续上升,A错误;
B、在此培养过程中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增长方式呈“S”型,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总体先上升后降低;B错误;
C、t3~t4曲线下降的原因有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也有两个物种内部的种内斗争,C正确;
D、t1时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两物种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C.
如图是1932一1962年某地灰喜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1932-1937年灰喜鹊的种群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故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
B、寒冷环境选择具有耐寒基因的个体生存,不具有耐寒基因的个体淘汰,使种群中耐寒基因频率上升,不耐寒基因频率降低,B正确;
C、看图可知:连续暖冬使灰喜鹊的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即灰喜鹊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
D、本曲线是描述灰喜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从该曲线中看不出物种丰富度的变化,D错误.
故选:D.
在放有0.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正确;
B、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即200个)时增长速率最快,在第二天才起进入快速增长期,B错误;
C、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数量不变,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
D、由图可知大草履虫有最大值(400),即草履虫种群的K值是400,D正确.
故选:B.
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酵母菌的培养中,由于培养液的营养物质不更换,随着酵母菌的繁殖,营养物质越来越少,种内斗争会加剧,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因此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应该是S型,B正确.
故选:B.
(2015•绍兴二模)如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密度为a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
B、b和e点,Nt+1与Nt的比值=1,但是b点之后,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故b点不是环境容纳量,e点之后,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不能维持稳定,e点也不是环境容纳量,B错误;
C、c点Nt+1与Nt的比值最大,说明这一年中种群数量增加最大,为保证该动物的最大持续捕获量,种群密度应保持在c点,C正确;
D、种群密度为d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B.
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盛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图示可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A正确;
B、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故大草履虫应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装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随机分布,B错误;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互利关系,不属于共生,C错误;
D、标志重捕法适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用血球计数板进行估算,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