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公然侵犯。国务院9月25日发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2013年春节期间,中国海监船编队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这是在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中国公务船首次在中国钓鱼岛海域巡航。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海监船编队为什么要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4分)

材料二:中日钓鱼岛争端以后,由于许多年轻消费者抵制日货,导致日系汽车在中国销量大减,被迫减产,而欧美及韩系汽车销量大增,在华的日系汽车厂商不得不大幅度降价促销。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经济生活》的道理?(4分)

材料三:有网友认为,“中国政府应当禁止销售日货!”

(3)请运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反驳材料三中网友的观点。(4分)

正确答案

(1)主权国家享有管辖权,中国海监船编队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是对我国领土的管辖;(2分)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海监船编队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是我国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2分)

(2)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增加;两种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共4分)

(3)经济生活:中国是WTO成员,不得违背WTO的“非歧视原则”;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禁止销售日货是不正确的。(2分)

生活与哲学: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禁止销售日货,人为割断中日经济联系,是不正确的。(2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背景材料。第一问从政治生活角度思考我国海监船对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的原因。对钓鱼岛海域巡航,是我国行使对钓鱼岛海域的管辖权的体现,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即可。第二问要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分析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抵制日货导致日系汽车在华销量大减,日系汽车大幅降价,被迫减产,说明需求减少,供过于求,价格降低,生产规模缩小,欧美及韩系汽车销量大增,用互为替代品的商品原理分析。第三问是辨析题,从经济生活和哲学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观点的错误之处。经济生活可以从世贸组织规则、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上分析;哲学可以从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加以解析。

点评:该题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材料,具体选取不同的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对每一问都要仔细解读问题,从原理范围、问题的组织、材料的解读等方面着手,其中对原理的筛选较为重要,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问题选取不同的答题点。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难度较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11月1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摘要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这三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粮食价格稳中有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增产和增收;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种粮等补贴力度的加大;随着外出务工工资水平的提高,选择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加,广泛从事建筑、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通过转让土地承包权等获得的收入也稳步增长。

材料二 根据刘易斯的人口转移理论(“刘易斯拐点”),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时,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就会产生劳动力竞争,劳动力工资水平由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决定,这时工资会不断提高。目前,城镇用工与农村用工的竞争已经展开。调查显示,在山东沿海地区1500元以下的月工资水平,会普遍遇到招工难问题,而2000元以上这种情况就很少,很多农民工开始对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

(1)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8分)

(2)联系材料二,谈谈在应对“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过程中,劳动者和企业应做好哪些准备?(6分)

正确答案

(1)价格调节生产规模(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粮价上升,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增产增收;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种粮补贴,增加农民收入;市场就业机制的完善,就业机会的增多,增加了收入来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利用土地等要素获得收入,丰富了收入形式。(每点2分,共计8分)

(2)劳动者: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3分)

企业: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结构和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尊重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行合理的工资标准。(3分)

试题分析:《2012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提到了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第一问学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因素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要求学生要对应因素进行解读,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包括: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规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第二问,要根据材料内容,准确解读“刘易斯拐点”的意思,从劳动者和企业两个角度回答如何应对拐点的到来。劳动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就业,必须得提高个人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等。企业要应对劳动者数量及素质的变化,如何经营,可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一些要求回答。

点评:该题以农民增收的因素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经济生活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学生要对应材料内容进行解读,对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第二问准确理解题意是关键,找到合适的答题点,依据所学内容进行回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读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2012年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其中,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央为何反复强调稳定物价?(8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6分)

正确答案

(1)①物价总体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稳定物价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2分)稳定物价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分)③稳定物价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分)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要发挥发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是

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2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2分)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2分)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012年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这一点。(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近年来,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价格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每年的下降幅度达两成左右。在技术不断更新和国内汽车市场旺盛需求的刺激下,我国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贸易业的投资急剧扩张。而且几年前我国取消汽车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限制之后,汽车市场与国际汽车市场融为一体,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又使我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汽车价格不断下降的原因。(8分)

(2) 面对着价格变动,汽车生产企业应该如何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9分)

正确答案

(1)①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分)生产汽车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于是价格下降;(2分)

②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2分)汽车生产能力的增长开始超过需求的增长,供过于求造成汽车价格下降;(1分)外国进口汽车的增加,国内汽车厂商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纷纷通过降价增强竞争力。(1分)

(2)第一,调节生产规模;第二,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竞争优势;第三,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每点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价值决定价格,二是供求影响价格。第(2)问主要考查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在审题的基础上,首先要想到教材中关于“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知识,然后联系材料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有所取舍,看材料是如何反映出价格影响生产的。本题中无论是调节生产,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都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所以可从三方面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最后组织答案时,运用材料+理论知识的模式,不可知识和材料脱离。

点评:本题分析材料前先看设问,看设问的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第二带着设问读材料,分析材料有几层意思及层间联系。抓住材料中心。第三回忆教材列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完成对材料的语言转化。第四组织答案,第五完善答案回头看,一看答案是否围绕设问,二看是否漏要点三看是否做到了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5月以来,张阿姨有点郁闷:白菜每斤涨到了近1.2元,买一棵白菜差点赶上一斤五花肉;西红柿一度涨到每斤3.22元,只比鸡蛋价格低了不到3角钱……按往年规律,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蔬菜进入生长加速、大量上市季节,价格往往出现较大回落。可今年从3月下旬开始,全国蔬菜价格整体呈下降走势,但多种蔬菜价格仍出现持续上涨。“稳物价、控通胀”仍然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请分析物价上涨对我国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① 从生活上看,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减少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降低消费水平。(3分)

同时,会增加人们消费一些与之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3分)

② 从生产角度看,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益增加,农民可能会扩大此类农产品的生产。(4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审题的基础上,首先要想到教材中关于“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和对生活的影响”的知识,然后联系材料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有所取舍,看材料是如何反映出价格影响生产的。本题中体现调节生产。对生活的影响是减少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降低消费水平。会增加人们消费一些与之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所以可从这几方面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经济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等。难易程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一词。然后从经济角度而不是角度阐释和论证。失分原因:一是审题不到位,二是不能清晰论证。

下一知识点 :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