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现象是 (   )

A电离现象

B光电效应现象

C天然放射现象

Dα粒子散射现象

正确答案

C

解析

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内部变化产生的。

知识点

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在轧制钢板时需要动态地监测钢板厚度,其检测装置由放射源、探测器等构成,如图所示。该装置中探测器接收到的是(   )

Ax射线

Bα射线

Cβ射线

Dγ射线

正确答案

D

解析

因为γ射线穿透能力强,能穿透钢板,所以选D。

知识点

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衰变产生

Bβ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

Cγ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

D通过化学反应不能改变物质的放射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放射线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的,通过化学反应并不能改变物质的放射性。

知识点

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8 分

某学习小组到大学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的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张经过放射线照射的底片,底片上面记录了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曝光的痕迹,如图9所示。

老师告诉他们,实验时底片水平放置,第2号痕迹位置的正下方为储有放射源的铅盒的开口,放射源可放射出α、β、γ三种射线。然后又提供了α、β、γ三种射线的一些信息如下表。已知铅盒上的开口很小,故射线离开铅盒时的初速度方向均可视为竖直向上,射线中的粒子所受重力、空气阻力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可忽略不计,不考虑粒子高速运动时的相对论效应。

原子质量单位1u=1.66×10-27kg,元电荷e=1.6×10-19C,光速c=3.0×108m/s。

(1)学习过程中老师告诉同学们,可以利用三种射线在电场或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对它们加以辨别。如果在铅盒与底片之间加有磁感应强度B=0.70T的水平匀强磁场,请你计算一下放射源射出α射线在此磁场中形成的圆弧轨迹的半径为多大? (保留2位有效数字)

(2)老师对如图所示的“三个曝光的痕迹”解释说,底片上三个曝光的痕迹是铅盒与底片处在同一平行于三个痕迹连线的水平匀强电场中所形成的。

①试分析说明,第2号痕迹是什么射线照射形成的;

②请说明α粒子从铅盒中出来后做怎样的运动;并通过计算说明第几号曝光痕迹是由α射线照射形成的。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α射线的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其半径为r,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qvB=mv2/r

代入数据解得: r=0.89m

(2)①第2号痕迹正对着储有放射源的铅盒的开口,表明形成第2号痕迹的射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不受电场力作用,所以不带电,故第2号痕迹是γ射线照射形成的。

②α射线的粒子从放射源出来经过水平匀强电场打到底片上的过程中,受恒定的电场力作用,且水平的电场力与竖直的初速度方向垂直,故应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设铅盒与底片间的竖直距离为d,电场强度为E,带电射线从放射源射出时的初速度为v0,质量为m,所带电荷量为q,在电场中运动时间为t,则对于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有

竖直方向d=v0t,水平方向的侧移量x=t2  

解得:x=

因此对于α射线和β射线的侧移量之比有

表明α射线的偏转侧移量较小,所以第3号痕迹应是α射线所形成的。

知识点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题1图中曲线a、b、c、d为气泡室中某放射物质发生衰变放出的部分粒子的经迹,气泡室中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以下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Aa、b为粒子的经迹

Ba、b为粒子的经迹

Cc、d为粒子的经迹

Dc、d为粒子的经迹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的穿透能力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推知

A②来自于原子核外的电子

B①的电离作用最强,是一种电磁波

C③的电离作用较强,是一种电磁波

D③的电离作用最弱,属于原子核内释放的光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知:①是α射线,它穿透能力最弱,用纸就能挡住但对空气的电离能力很强;②是β射线,它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且电离能力较弱;③是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但对空气的电离能力最弱。

知识点

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2 分

(1)已知钙和钾的截止频率分别为7. 73×1014Hz和5. 44×1014Hz,在某种单色光的照射下两种金属均发生光电效应,比较它们表面逸出的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钙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的____。

A.波长        

B.频率        

C.能量       

D.动量

(2)氡222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被吸入后,会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主要环境致癌物质之一。其衰变方程是  。已知的半衰期约为3. 8天,则约经过______天,16 g的衰变后还剩1g。

(3)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记载,A、B两个玻璃球相碰,碰撞后的分离速度和它们碰撞前的接近速度之比总是约为15∶16。分离速度是指碰撞后B对A的速度,接近速度是指碰撞前A对B的速度。若上述过程是质量为2m的玻璃球A以速度v0碰撞质量为m的静止玻璃球B,且为对心碰撞,求碰撞后A、B的速度大小。

正确答案

A

解析

(1)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因为钙的截止频率较大,所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小,动量也较小,CD项错误;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可知从钙中逸出的光电子具有较大波长,A项错误;波长大的,频率小,B项错误。

(2)根据核反应过程中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知生成物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即为α粒子。设半衰期为,半衰期的定义:,而n为发生半衰期的次数,;代入数据可得t=15.2天

(3)设A、B球碰后速度分别为

由动量守恒定律   且由题意知

解得  

知识点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天然放射现象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衰变速度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2 分

(1)如图,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α、β、γ三种射线,分别进入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①表示γ射线,③表示α射线

B. ②表示β射线,③表示α射线

C. ④表示α射线,⑤表示γ射线

D. ⑤表示β射线,⑥表示α射线

(2)一枚火箭搭载着卫星以速率v0进入太空预定位置,由控制系统使箭体与卫星分离。已知前部分的卫星质量为m1,后部分的箭体质量为m2,学科网分离后箭体以速率v2沿火箭原方向飞行,若忽略空气阻力及分离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则分离后卫星的速率v1为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V0-V2

B. V0+V2

C. 

D. 

正确答案

解析

(1)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在匀强电场中,α射线与β射线分别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α射线偏向负极板,β射线偏向正极板,γ射线不受电场力,不发生偏转;在磁场中,由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向左偏,β射线向右偏,γ射线不受洛伦兹力,不发生偏转。故C项正确。

(2)忽略空气阻力和分离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卫星和箭体整体分离前后动量守恒,则有(m1+m2)v0=m1v1+m2v2,整理可得v1,故D项正确。

知识点

动量守恒定律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1)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唯独无关

C,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

D,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E,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三种射线

(2)如图,质量分别为m.m的两个弹性小球A.B静止在地面上方,B球距地面的高度h=0.8m,A球在B球的正上方。先将B球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A球释放。当A球下落t=0.3s时,刚好与B球在地面上方的P点处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瞬间A球的速度恰为零。已知m=3 m,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忽略空气阻力及碰撞中的动能损失。求:

(i)B球第一次到达地面时的速度;

(ii)P点距地面的高度。

正确答案

(1)   BCD  

(2)

(i)解:设B球第一次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由运动学公式有

                  ①

将h=0.8m代入上式,得

                   ②

(ii)解:

设两球相碰前后,A球的速度大小分别为=0),B球的速度分别为。由运动学规律可得

              ③

由于碰撞时间极短,重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总动能保持不变。规定向下的方向为正,有

         ④

  ⑤

设B球与地面相碰后的速度大小为,由运动学及碰撞的规律可得

                    ⑥

设P点距地面的高度为h',由运动学规律可得

h'=        ⑦

联立②③④⑤⑥⑦式,并代入已知条件可得

          ⑧

解析


知识点

动量守恒定律天然放射现象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衰变速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物理学重视逻辑,崇尚理性,其理论总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B电子的发现使人认识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电荷时量子化的

D密立根油滴实验表明核外电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粒子散射实验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γ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都不会发生偏转

Bβ射线比α射线更容易使气体电离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重核裂变

D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一定来自轻核聚变

正确答案

A

解析

知识点

天然放射现象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衰变速度重核的裂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粒子散射实验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很小空间范围

B. 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向高能级跃迁后动能增加

C. 对放射性物质施加压力,其半衰期将减小

D. 天然放射现象中发出的三种射线是从原子核内放出的

(2)比利时物理学家恩格勒和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因成功预测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获得2013年的诺贝尔奖。在强子对撞实验装置中,用速度为v0、质量为m1核轰击质量为m2的静止的核,发生核反应,最终产生两种新粒子A和B,其中A为核,质量为m3,速度为v3;B为希格斯玻色子,其质量为m4。求

1)希格斯玻色子B的速度

2)粒子A的速度符合什么条件时,希格斯玻色子B的速度方向与核的运动方向相反。

正确答案

(1)AD

(2)1);2)时符合题意

解析

(1)略。

(2)1)由动量守恒定律

 

得 

2)希格斯玻色子的速度方向与核的运动方向相反,即

 

知识点

粒子散射实验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粒子轰击时,得到,同时放出一种粒子,关于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来自于原子核

B它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

C它垂直进入磁场中不发生偏转

D它是一种频率很高的光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知识点

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B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C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是在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基础上引进了量子理论

D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本质上都是电磁波,且γ射线的波长最短

正确答案

C

解析

知识点

粒子散射实验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天然放射现象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B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D目前世界上的核电站广泛采用核聚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

天然放射现象轻核的聚变
下一知识点 : 实验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原子物理学与相对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