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8.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儿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布了(    )

A募兵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

C将兵法和均衡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3.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请考生从35、36、37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35.【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

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

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36.【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

37.【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

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

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

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35.【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36.【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37.【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41.历史

考生在 A 、 B 、 C 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 1520 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售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议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 ( 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都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宜言与《独立宜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 

C.【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 l772年)台海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海事宜称:“津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海归统时约有人口 20 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 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风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 36 人、训导 23 人,台清县儒学教谕 36人、训导 25 人,风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 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海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照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

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B.【 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1)

差异:前者是殖民地;后者是独立国家。

原因:前者对宗主国英国存在幻想;后者幻想破灭,走上独立战争道路。

(2)改变: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C.【选修4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欧洲的宗教改革独立宣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请从下面所给的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选定一题作答.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寒时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时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畜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斌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弃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报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46.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县设六十议灵,足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负;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幸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于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丈,议负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甘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别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段中的意义。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批,该审批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批制定《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获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定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群、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飨宴挺,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挺”。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好社稷,起源实出安石”。于是,“摆安石陪飨神宗庙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 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意义 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

正确答案

45.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46.

(1)议员选举和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47.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  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48.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

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0 分

24. (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冶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冶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B.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 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 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 ……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冶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 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 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 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 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冶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C. [探索历史的奥秘]

  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星堆共出土了 1720 件珍贵文物。 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祭祀品,共 105 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 124 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 127 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 1364 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 615 件。 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 80 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 4662 枚。 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

  ———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

  材料二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 ……三星堆考古发现提供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学术界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将因之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

  (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冶、“铜贝冶和“数以吨计的陶片?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

   D.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 625 万吨的石块建筑物。 这座陵墓总共用了 200 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 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 2. 4 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 ……1994 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 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 5 万人,而或许多至 10 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正确答案

A.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B.

(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原因: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影响: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价值: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C.

(1)信息:政治: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军事:有部落战争;文化: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

(2)推测:大量“象牙”说明古蜀国自然生态适合大象生存(或可能与远处部落有象牙交易等);“铜贝”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币工艺等);“数以吨计的陶片”说明居住在该地的部落人口较多(或部落存在时间较长等)。

(3)意义:反映了古蜀王国的社会生活(或揭开了古蜀王国的历史之谜);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技术;历史背景。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克伦威尔拿破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0 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晒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1)仍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41.历史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音]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氏,何怠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寿.则虽夸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潦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因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若以夸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粱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采,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言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A.[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B.[选修2——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

(2)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明;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2)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甘地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7. “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将被授予自由耕种者的一切权利”,此法令的颁布者是(    )

A林肯

B明治天皇

C威廉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9. 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诏令,规定婴儿出生时必须向官方登记,法院各类文书必须以法文书写,舍弃之前罗马教廷在欧洲推广的正统文字拉丁文。法国国王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应是

A抗击英国对法国的渗透和操纵

B强化法国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C推动世俗化的民族国家的发展

D响应加尔文领导的新教运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诏令”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注意排除法的运用。

考查方向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

解题思路

此题在解题时要紧抓欧洲宗教改革与世俗王权的崛起这个基本知识来进行解题,法王的做法是去拉丁化,加强政府权力特别是王权,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不出.且英国说英语,非拉丁语系;法国依旧是天主教国家,C、D错误。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分析有误而误选A项。

教师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知识迁移能力,在考试中是考查的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注意学会将教材中宗教改革的一些基本史实和具体史料中的基本信息形成对应关系来做题。

知识点

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请考生从33、34、35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33.【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

③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小时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伤处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34.【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是两侧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5.【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33.(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比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

若认为②比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34.

(1)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

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35.

(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41. 历史

选做题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爱尔兰和印度的被压迫地区受到欢迎……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窖。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正确答案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答三点即可)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

印度:增强了印度人民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法国:成为反对英国的宣传工具;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认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张)。

(2)说明: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民主权。分析:法国启蒙思想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武器;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法国大革命爆发进而颁布《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推动美国颁布《权利法案》(宪法十条修正案)。(答三点即可)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2)

趋势:上升。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二点即可)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独立宣言毛泽东、邓小平
下一知识点 :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