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高度发达的原因有哪些?而明清时期科技又为什么落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

(2)经济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中国古代个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对外交往的频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5)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屑探索谨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2、明清时期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极大的限制核素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科技的良机。

总之,封建专制的腐朽没落是导致16——18世纪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廷慰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日: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据材料一,当时对诸子功臣的安置办法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了什么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试以你所知道的历史现象证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国家的赋税收入“赏赐之”。郡县制。影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2)旧俗与汉法之争。文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3)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4)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5)积极作用:有利于治理黄河、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

消极作用:沉重的赋税延缓了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重征商税,成为商品经济的桎梏,封建社会晚期则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 ]

A都反映出自然经济的实质和要求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地位和愿望

C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反映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海禁”与“闭关锁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重农抑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