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农抑商
- 共176题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数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类。
——贾谊《论积贮疏》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生产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因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意: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
不同意: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减少耕地面积和农牧产品数量(或减耕减产);稳定(控制)物价,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规模大;发展快;重视商品质量;管理规范;注重商业信誉。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诚信为本。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农业问题,并发现了一些规律。
探究一 古代中国
“僇力(lu齐心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反映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简述实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战后苏俄(联)
表1 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表2 粮食税征收额的变化
(2)概括表l中数据所反映的变化,依据表2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和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 危机中的美国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
(3)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四 8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4)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对苏联的趋势加以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研究,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生产力水平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富国强兵。
(2)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调整农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缓解经济危机。
(4)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片面发展重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哪几方面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中,耕作技术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明早期在耕作技术的改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其他文明。然而,自从唐朝在耕作技术上取得了一项伟大的改进后,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就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突破了。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2)材料二中“唐朝耕作技术的伟大改进”是指什么?中国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的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古代中国的一种什么经济政策?简述这项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栽培水稻,使用铁制农具,育蚕,兴修水利。
(2 )曲辕犁。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3 )“本”:农业,“末”:商业和手工业。重农抑商政策。压抑社会经济活力,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萌芽,未能得到正常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