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农抑商
- 共176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把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材料三 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航海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你对清政府实行的对外交往政策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2)原因: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政策;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统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脱离世界潮流,鄙视近代科技。
(3)看法:闭关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税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税关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主张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所以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力。
(2)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买卖。影响: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世纪时,虽然欧洲各地已可见到商人,但他们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奢侈品。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边缘性活动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尽管从事商业的人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纪后期商业的巨大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 这一发展给欧洲商人带来了地位及权力,这在欧亚大陆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在中国……商人被视为下等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在西北欧,商人则拥有社会地位,其财富和政治权力也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是的,没有一个地方,除了欧洲。在欧洲,商人的政治权力及经济力量正稳步增长他们正成为伦敦的市长、德意志帝国自由市的参议员、荷兰的州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材料看,从10到14世纪,西欧商业活动呈现怎样的发展?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时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主要是受到什么思想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10—14世纪西欧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发展:经营的商品由以奢侈品为主发展为涵盖日常生活所需;虽然人数不多,但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加强;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产生并逐渐发展。主要因素:生产力的提高。
(2)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的思想政策的影响。
(3)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活动已经渗透到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商人为主的市民阶层兴起,通过与领主的斗争(武装斗争或金钱赎买的方式)争取到了城市自治的地位,成为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复兴、商品经济的活跃,王权呈加强之势,国王需要借助市民阶层的力量来打破封建割据的局面,使市民在等级代表会议中分享权力,商人的利益得到重视;主要服务于市民阶层的中世纪大学兴起,大学注重世俗教育以及自由探索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
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前进,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不利因系有: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人才不足。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趋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③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③官僚资本主义压制。
从环境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下表以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主线,并附政治、经济领域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中外分列,整体呈现了历史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外之间横向互动、纵向发展的脉络。
(1)填写下表。
1500年、1700年中西方大事年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发现,l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这一疑问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
观点一: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观点二: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观点三: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你同意上述哪种观点?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本草纲目》②《农政全书》③《天工开物》④太阳中心说⑤天文望远镜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⑦文字狱⑧孟德斯鸠⑨伏尔泰⑩卢梭。
(2)同意观点一。理由:社会与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工业化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政府固守农耕经济藩篱,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意观点二。理由: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不但专考“四书五经”,而且采用“八股取士”;科学技术完全被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选官考试内容之外。同意观点三。理由: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学,强调天人合一、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