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2)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

(3)原因: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五: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什么?统治者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五,请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本”指农业,“末”指商业。维护封建统治。

(4)重农抑商。表现在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

(5)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7是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2)结合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4)材料四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模式:小农经营为主的自然经济(或小农业与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滞后效应。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

(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外国的入侵。

(4)变化:公有制经济取代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居主体地位。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材料四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什么变化?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政策:重农抑商。作用: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变化: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出现、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4)变化: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原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增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产生这种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所说的现象?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极易破产。

(2)租佃关系;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就不可能消除土地兼并,所以也可以说租佃关系产生的(3)在封建社会人民热衷于买田置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且比较稳定;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重要形式,土地兼并又是产生租佃关系的主要原因。

下一知识点 : “海禁”与“闭关锁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重农抑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