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农抑商
- 共176题
读下列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翰《松窗梦语》
材料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也,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翰《松窗梦语》
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浚《四有斋丛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纺织业发达,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
(2)早期资本家。转换经营行业,采用新兴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3)本:农业 末:工商业
(4)商品经济发展,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商著称的城市在江南兴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元而兴,山河一统,幅员之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无不来庭”。诚如崇祯时宋应星所感慨的,其时“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徽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源源输出棉花。……由于棉布生产集中在江南一隅以及全国棉花和棉布生产的脱节,就形成了“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商品花、布流通格局。这样的花、布流通格局,就为徽州商人、洞庭商人、山陕商人、福建商人和广东商人从事大规模、远距离的棉花棉布贸易提供了可能。……明中期开始的这一系列改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客观上推进了商品流通的进程,为商人大规模开展经营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民间行用白银货币化的时代,正是各地商帮先后产生的时代。……明代的税制改革,是不断将负担转移到田亩中,商税部分摊入田亩,摊入里甲,使实际税率变轻。以致嘉靖时人说:“国家税课之设,主于抑商贾以厚农民,今以农民之租代纳商贾之利,似非立法之初意。”商税部分转移到了地亩中,到一条鞭法全面实施,更只以地亩人丁为准,以致时人认为“农困而商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发达,社会各阶层对商人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成化、弘治时注重经世之策的大学士丘洋说:“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明清主要商帮形成、鼎盛和衰落的时间,以及各时段内主营商品
——改编自《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帮兴起的国内、国际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帮衰落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述明清商帮由盛转衰历程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明代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商品生产形成地域分工;白银逐步货币化;商业税率变轻;社会各阶层对商人看法的转变;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发生商业革命,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白银大量流人中国。
(2)外国商人可以直接进入内地采购;外国商人低成本运输费用的贸易特惠;中国产品技术优势丧失;明清专制主义的加强,一定程度遏制了商业发展。
(3)主权独立是商品贸易平等发展的前提;政府的政策导向会影响经济运行轨迹,技术创新是商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纪》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统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唐·王建
材料2:“乃令贾人不得衣 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代晁错
材料3: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材料1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有何共同特征?试分析这种经济形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反映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影响: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资料基本归农民所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政策:抑商政策。理由:商人不如农工辛苦,获利甚多,不利于对农业发展;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以大国自居,施恩与藩属);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