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某实验室在小鼠的饲养过程中发现,正常小鼠种群中出现了一只毛色显白斑的雄鼠。研究发现,白斑性状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kit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研究人员利用此白斑小鼠和正常小鼠进行了一系列的交配实验。

实验一:白斑小鼠(♂)×正常小鼠(♀)→白斑小鼠(73只)、正常小鼠(68只)

实验二:实验一中子代白斑小鼠相互交配 → 白斑小鼠(42只)、正常小鼠(22只)

实验三:实验二中子代白斑小鼠 ×正常小鼠 → 每组交配后代出现正常小鼠

11.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白斑性状是由          性基因控制,推测实验二中子代小鼠出现此性状比例的可能原因是         

12.已知小鼠的另一对等位基因(B、b)位于2号染色体上,用基因型AaBb的小鼠相互交配,后若代表现型比为       时,说明白斑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

13.现已确定白斑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已知5号染色体上还有另外两对等位基因(D、d和E、e)。用基因型为AaDdEe的个体进行测交,由子代表现型可知AaDdEe个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dE:ADe:aDE:Ade:aDe:AdE=10:10:3:3:2:2,由此分析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是            ,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只考虑交换一次,图中①处位置的等位基因为           

14.从小鼠脑组织中提取RNA 通过        过程合成cDNA ,利用         技术进行扩增后测序,测序结果显示突变白斑小鼠与正常小鼠的 kit 基因相比,作为转录的模板链中的一个碱基由 C→T,导致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引起甘氨酸变为精氨酸。A. GGG→AGG        B. CGG→UGG     C. AGG→GGG     D. CGG→TGG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显          显性纯合致死

解析

实验一子代性状分离比约为1: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Aa*aa。

实验二子代性状分离比约为2:1,可判断正常小鼠为隐形纯合,否则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可判断实验二亲本中白斑小鼠基因型为Aa。Aa*Aa杂交结果应为AA:Aa:aa=1:2:1,而实验数据显示为42:22≈2:1,因此可判断应该为显性纯合致死。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的使用。

解题思路

观察并分析自代性状分离比例,并得出相应结论。

教师点评

本题有一定难度,主要涉及到特殊情况下遗传规律的应用,考生切莫想当然。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6:2:3:1 (顺序可调整)

解析

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因此AA不存在,白斑(Aa)概率为2/3,正常(aa)概率为1/3,BB+Bb概率为3/4,bb概率为1/4.

2/3*3/4:2/3*1/4:1/3*3/4:1/3*1/4=6:2:3:1

考查方向

如何判断是否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解题思路

假设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然后写出比例即可。

易错点

容易忘掉显性纯合致死这一前提。

教师点评

注意题目连贯性。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dE或ADe       Ee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以下两个方面:

1、基因在染色体上。

2、减数分裂。

解题思路

明确多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特点,即基因连锁现象。此外,要清晰精准的明白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以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

对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没有完全把握。

教师点评

本题较难,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同学不建议强行攻克。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反转录    PCR(或聚合酶链式反应)      A

解析

1、逆转录与反转录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逆转录是RNA类病毒自主行为,在整合到宿主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形成DNA的过程;反转录是进行基因工程过程中,人为地提取出所需要的目的基因的信使RNA,并以之为模板人工合成DNA的过程。二者虽同为RNA→DNA的过程,但地点不同,相对性的来说,逆转录在体内,反转录在体外。,然而PCR过程就是体外进行的,所以此答案为反转录。

2、模板链(DNA)中发生了突变C-T,因此mRNA中为G-A。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这两节的内容。

解题思路

1、梳理转录、翻译过程。

2、明确密码子的概念。

3、明辨反转录和逆转录的区别。

易错点

1、逆转录和反转录概念混淆不清。

2、密码子在mRNA上。

教师点评

本题难点在于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因此要扎实基础才能得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五)  回答下列关于遗传与遗传物质的相关问题。(10分)

调查发现某家系中有甲遗传病(基因为B、b)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图7所示,已知其中Ⅱ6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若检测发现Ⅱ4携带致病基因,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图8显示的是B和b基因区域中某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提取家系中Ⅱ3、Ⅱ4和Ⅲ9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再用特异性单链核酸片段做分子杂交,结果见图9。另已知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q。

55.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遗传病。

56.I 1的基因型为          。Ⅲ11的基因型为         

57.若检测发现Ⅱ4不携带甲致病基因,则Ⅱ5和Ⅱ6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若Ⅲ9和Ⅲ12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58.Ⅲ10的基因型是         

59.据图8和图9可判断单链核酸与B基因结合的位置位于         

60.如果Ⅲ10与一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61.Ⅲ10与一正常男性婚配,若第一个孩子是患者,则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常染色体或伴X染色体隐性; 常染色体显性

解析

据图分析,Ⅱ3和Ⅱ4正常,Ⅲ9患甲病,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患乙病,Ⅱ6不患病且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Ⅲ11和Ⅲ12均患乙,可知乙病肯定不是隐性遗传病;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13应患乙病,但Ⅲ13不患乙病,所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类型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遗传系谱图中患病个体父母的表现型,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甲、乙病的遗传方式。

易错点

在分析乙病时,根据Ⅱ6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学生容易思维定势认为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了人类遗传病类型的判断的基础知识,在近几年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常与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点交汇命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TtBB或TtBb或TtXBXb; Ttbb或TtXbY

解析

先确定Ⅰ1基因型:Ⅰ1患乙病,后代有人不患乙病,故Ⅰ1为Tt;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不患甲病,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Ⅲ11有甲病而其父母均不患甲病,故Ⅱ5为XBXb,所以Ⅰ1的基因型为XBXb 。综合上述分析,Ⅰ1基因型为TtBB或TtBb或TtXBXb

再确定Ⅲ11基因型:Ⅲ11患乙病,为T_,因为Ⅱ6为tt,故Ⅲ11为Tt;Ⅲ11患甲病,基因型为bb或XbY,故Ⅲ11基因型为Ttbb或TtXbY。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个体基因型的判断。

解题思路

根据甲、乙病的遗传方式,结合题干信息和相关个体的表现型,进行判断。

易错点

学生易忽略甲病极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导致基因型只写出一种。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个体基因型的判断,在近几年的模拟试题中经常出现,常与概率计算等交汇命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2; 5/6

解析

4携带致病基因,则其携带的是甲病基因,不可能是乙病基因,因为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Ⅱ4患甲病,与系谱图不符。①关于甲病:Ⅱ5与Ⅱ6均不患甲病而Ⅲ11患甲病,故Ⅱ5和Ⅱ6的基因型都是Bb,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4,不患甲病为3/4。关于乙病:Ⅱ5患乙病,其父亲Ⅰ2正常,所以Ⅱ5的基因型为Tt,Ⅱ6为tt,子代患乙病概率为1/2,不患乙病概率为1/2。所以,Ⅱ5与Ⅱ6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4×1/2+3/4×1/2=1/2。

②关于甲病:Ⅲ9为bb,Ⅲ12为BB(1/3)或Bb(2/3),他们的子代患甲病概率为2/3×1/2=1/3,不患甲病为2/3。关于乙病:Ⅲ9为tt,Ⅲ12为Tt,他们的子代患乙病概率为1/2,不患乙病概率为1/2。则Ⅲ9与Ⅲ12婚配,生一个正常男孩概率为 2/3×1/2×1/2=1/6,患病男孩概率=1-1/6=5/6。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患病概率的计算,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概率,然后计算其子代的患病概率。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患病概率的计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各地的模拟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B或Bb

解析

根据B、b基因的酶切结果,可知1.4kb代表b基因,1.2kb代表B基因,再根据电泳结果,判断Ⅱ3和Ⅱ4均携带致病基因b,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Bb,Ⅲ9的基因型为bb。Ⅲ9不患病,因此确定Ⅲ9基因型为BB或B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个体基因型的判断。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酶切、电泳结果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然后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最后分析判断Ⅲ10的基因型。

易错点

学生易在根据电泳结果确定甲病的遗传类型上发生错误。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酶切、电泳结果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酶切位点①与②之间

解析

分析酶切结果,可知B基因有①②③三个酶切位点,被切成1.2kb和0.2kb两个片段,其中1.2kb含脱氧核苷酸较多,能与单链核酸结合,即在酶切位点①和②之间结合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知识。

解题思路

根据核酸分子杂交原理,结合酶切结果中B基因的核酸序列,作出判断。

易错点

学生易在单链核酸能否与0.2kb片段结合上出现错误。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限制酶的作用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近几年模拟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q/[3(1+q)]

解析

根据题干“群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q”和遗传平衡定律,确定群体中BB基因型频率为(1-q)2,Bb为2q(1-q),bb为q2,正常男性中Bb占2q(1-q)/[2q(1-q)+(1-q)2]=2q/[1+q]。又因为Ⅲ10的基因型为BB(1/3)或Bb(2/3),所以Ⅲ10与一正常男性随机婚配,其子代患病的概率是:2/3×2q/(1+q)×1/4=q/[3(1+q)]。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根据基因型概率和基因频率计算子代的患病概率。

解题思路

首先确定正常男性的基因型及其概率,再计算子代患病概率。

易错点

易在正常男性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上出现错误。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在概率计算中的应用,难度较大。

第(7)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3/4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患者,则双亲均携带致病基因,即基因型均为Bb,所以,其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3/4。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亲本的基因型,并计算子代发病概率的能力。

解题思路

首先根据第一个孩子患病,确定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然后确定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

易错点

易忽略第一个孩子患病这一信息。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三)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10分)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等。某中学一个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  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  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  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  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该植物耐贫瘠,入侵后可迅速侵占撂荒地、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研究其入侵机制,对某入侵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 

  注: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

43.除了自然选择外,还有          因素也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至少写出两种)

44.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4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46.右表为果蝇另一R基因在果蝇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那么Ra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R基因控制的遗传属于         

A 不完全显性     

B复等位基因  

C镶嵌显性     

D多基因遗传

47.某种植物的覆盖度可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          。紫茎泽兰的覆盖度越大,与当地草本植物对          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

48.先欲证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实验组的设计思路是          ,结果发现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基本一致。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

(填数字序号),进而提高了          (填数字序号),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①总真菌数;②土壤微生物数;③当地植物覆盖度;④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基因重组,生物个体迁入、迁出,选择性交配等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个体的迁出和迁出会使一些基因型个体数目增加不成比例等,有选择地进行交配等均可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考查方向

考查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解题思路

突变和基因重组、生物个体迁入、迁出、选择性交配等均可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易错点

注意哪些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和会导致一些个体基因型变化的因素。

教师点评

掌握基因频率改变首先是改变基因型个体数不成一定的比例是解题的关键,难度较易。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50%

解析

F2中BB∶Bb=1∶2,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B∶b=2∶1,故F3中bb为1/3×1/3=1/9,BB为2/3×2/3=4/9,F3中长翅果蝇占8/9,其中的Bb为4/9,占长翅总数的1/2。

考查方向

考查基因频率相关的计算。

解题思路

从题干信息可知,由于是自由交配,应通过基因频率来加以计算,通常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种基因型、表现型出现的概率,再求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易错点

不清楚基因自由交配和自交。

教师点评

掌握自由交配与自交区别是解题的关键,难度较大。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基因频率增大,b基因频率减少

解析

由于淘汰隐性性状,含有隐性基因的个体数减少,而含有显性基因的个数没有变化,所以随着不断淘汰隐性性状个体,隐性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少,显性基因频率随之增加。

考查方向

考查选择的作用。

解题思路

由于淘汰隐性性状个体,所以会使隐性基因频率减小,显性基因频率增大。

易错点

不清楚基因频率如何计算。

教师点评

掌握基因频率计算方式是解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33.33%;B,解析为由于位于常染色体上每个个体均提供两个基因,则Ra基因频率为

(200×1+50×2+100×1)/(200+50+100+150+100)×2=33.33%,从基因型来看,决定该性状的基因为三个,即Ra、Rb、Rc,所以为复等位基因,不完全显性、镶嵌显性是表现型,多基因遗传是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

考查方向

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及遗传方式的判断

解题思路

根据基因型的概率计算出基因频率。由于基因种类有Ra、Rb、Rc,所以是复等基因

易错点

分不清复等位基因及其它基因。

教师点评

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中等。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密度; 光

解析

植物覆盖度,即单位体积内数量多少,植物的覆盖度可以表示植物的数量,也可以间接反映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紫茎泽兰的覆盖度越大,在与当地草本植物对光的竞争中所占优势越大。

考查方向

考查种群的特征。

解题思路

种群密度越大,在竞争中占优势越大。植物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光照和水分、离子。

易错点

分不清植物覆盖度就相当于种群密度。

教师点评

掌握种群密度的概念及植物竞争因素是解题关键,难度中等。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用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浸出液分别处理未入侵区、轻入侵区和重入侵区的土壤,然后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状况; ② ;  ④

解析

证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用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浸出液分别处理未入侵区、轻入侵区和重入侵区的土壤,然后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状况。通过对表格分析可知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

考查方向

考查有关实验设计及对表格分析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设置用紫茎泽兰根系的分泌物浸出液分别处理未入侵区、轻入侵区和重入侵区的土壤,然后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状况。

易错点

注意对照实验设计及对图表的分析。

教师点评

掌握实验设计原则及对实验结果分析是解题关键,难度较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8 分

研究者根据果蝇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B设计出sgRNA,导入果蝇早期胚胎细胞,“敲除”部分胚胎细胞中的红眼基因B,得到镶嵌体果蝇(即复眼中部分小眼呈红色,部分小眼呈白色),如下表。

11.从实验结果分析,sgRNA的导入____了果蝇胚胎的存活率,若要从相同数量的早期胚胎中获得数量最多的镶嵌体果蝇,应选用的sgRNA浓度为____ng/mL。

12.如图所示,敲除基因时,sgRNA与红眼基因B的部分序列互补配对,细胞内的Cas9酶在配对区域定点剪切,引起红眼基因B发生碱基对____,导致基因突变。该过程中,sgRNA和Cas9酶共同剪切DNA的作用类似于____酶的作用,敲除后需要___    _酶对DNA上的切口进行修复。

13.若研究者要通过测交实验验证镶嵌体雄果蝇的基因组成,应将镶嵌体雄果蝇与表现型为____的果蝇进行杂交,预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是____。

14.这种定点敲除基因的方法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思路。HIV通过识别膜蛋白C侵入宿主细胞,研究者可以根据____的核苷酸序列设计sgRNA,导入骨髓____细胞中,有效阻止HⅣ侵染新分化生成的T淋巴细胞。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降低 500

解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随着sgRNA浓度的增加,胚胎存活率下降。若要从相同数量的早期胚胎中获得数量最多的镶嵌体果蝇,应该选用sgRNA浓度为500ng/ml的实验组。这样在保证较高存活率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数量较多的镶嵌体果蝇。

考查方向

读表、识表能力

教师点评

本题不难,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细心分析应该可以得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缺失 限制(或“限制性核酸内切”) DNA连接

解析

从图中看出敲除基因时,sgRNA与红眼基因B的部分序列相互配对,细胞内的Cas9酶在配对区域定点剪切,引起基因突变。DNA的剪切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而连接则需要DNA连接酶。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步骤和主要方法。

解题思路

按照基因工程过程推理即可。

易错点

1、DNA连接酶不能只写连接酶,更要与DNA聚合酶相区别。

2、宁愿只写“限制酶”也不要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写错。

教师点评

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难度不在知识点,而是如何有效地将题目中的名词和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相互链接和转化。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白眼雌性 红眼雌性、白眼雌性、白眼雄性

解析

由题干可知,镶嵌体果蝇中部分胚胎细胞中的红眼基因B被敲除,其基因组成为XBY和XbY,将镶嵌体雄果蝇与表现性为白眼的雌性果蝇XbX进行杂交,后代表现型应该为红眼雌性、白眼雌性和白眼雄性。

考查方向

伴性遗传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使用。

解题思路

由题干可知,镶嵌体果蝇中部分胚胎细胞中的红眼基因B被敲除,其基因组成为XBY和XbY,将镶嵌体雄果蝇与表现性为白眼的雌性果蝇XbXb 进行杂交,后代表现型应该为红眼雌性、白眼雌性和白眼雄性。

易错点

注意伴性遗传的性别组成和基因显隐性。

教师点评

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仍属学生应该掌握的范围之内。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膜蛋白C基因 造血干(或“淋巴干”)

考查方向

本题涉及社会热点和研究热点。

解题思路

通过题干获得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并且明白定向的阻止其感染新细胞的方法。

易错点

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教师点评

本题比较简单,但是注意考查方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9 分

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1        1:2:1     0.5

(2)1:1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29.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及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试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________,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________。

(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________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________组。

正确答案

(1)X基因、Y基因 (2分)    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3分)

(2)A(2分)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果实的乙烯的含量(或释放量)高于其他组(3分,其它合理也给分)

B(2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下一知识点 :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7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