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或背景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4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认为西方列强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

评价: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是有缺陷的。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创造条件。

试题分析:问题一,从材料1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可得出其认为对中国的威胁在于外来侵略,从“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看出其认为威胁中国稳定的是国内民权思想。问题二,材料三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其进步性是反对封建思想。进行评价可依据课本内容。问题三,材料4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内容,引导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从而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成果、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其主张的相同之处。(4分)

(2)指出材料二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与材料三主张的相似点。(4分)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7分)

正确答案

(1)派别:分别是洋务派、维新派。(2分)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分)

(2)派别: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2分)相似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2分)

(3)“两位先生”分别指民主与科学。(4分)历程: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3分)

试题分析:

(1)“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体现了李鸿章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2)“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体现了郑观应早期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主张立宪法、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康梁维新派相比,虽然早期维新派没有付诸政治实践,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相似点都在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陈独秀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陈独秀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中“两位先生”既是指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根据上述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正确答案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以及史料并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一句中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很容易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围绕传统性从纲常礼教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属于历史小论文撰写,解答该类型题目时现依据所给的观点,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以及所学进行论证,同时要表述成文,注意字数符合要求,本题的观点是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论据可以依据材料一中“自然科学”“教育类”“治术类”以及材料二中“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围绕洋务运动以及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和历程进行论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4分)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6分)

(3)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6分)

正确答案

(1)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洋务派。

(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试题分析:(1)核心主张:由材料中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可知核心主张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由“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和其核心主张就可以自然的得出这一派别属于洋务派。

(2)派别:由材料中的“变法”、“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等可以推知这一派别应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主张:需要注意题目要求只写其政治主张,故其他主张不应该写,即只写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即可。

(3)题目要求结合上述材料来回答,所以要根据上述材料来看学习西方的内容是由材料一中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材料二所主张的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材料三中的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所以这一过程是由浅入深的逐渐深入的过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

(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览三: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

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胡锦涛

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在2004年新年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疾病、环境恶化等问题。

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

(3)背景:日本法西斯全国侵华,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根据两党协议改编红军。法西斯的侵略在初期得逞,加剧了同世界大国的矛盾。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法、美、苏、中等国走向联合。经验: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保卫和发展人类文明。

(4)“略”。

下一知识点 : 魏源《海国图志》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林则徐《四洲志》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