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请考生在第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身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为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在海关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上也有创制。他推行考试录用,不仅保证海关能够选拔到有真才实能的关员,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展和提高,而用且使海关在相当程度上减了当时中国一般政府机关通行的,仅凭当局显要之推荐、或由亲戚故旧之援引即可安插位置的官场风气。赫德把海关职员分为税务、海务两大部门,前者又分内班、外班两系,每一部门、系别内部又划分许多不同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别分类更细、等级划分不断增繁。以评判项目的形式为关员树立了良起性行为模式和考核标准,实行考绩报告制度,关员升迁奖惩有据有序有期,职位有保障。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摘编自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46.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赫德关于海关人事行政管理的改革措施。(9分)

4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治下清朝海关的历史作用。(6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措施:考试录用制度:提供相对公正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职位分类制:各门类各等级分工合作,权责明确,保证工作高效;考绩报告制度:促进人事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职员工作积极性;高薪和养老制:激励职员进取心,促使职员安心工作,提高管理效能。(9分)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能力。"措施“信息:"他推行考试录用,赫德把海关职员分为税务、海务两大部门,前者又分内班、外班两系,每一部门、系别内部又划分许多不同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别分类更细、等级划分不断增繁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有关“简评”信息:“不仅保证海关能够选拔到有真才实能的关员,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展和提高,而用且使海关在相当程度上减了当时中国一般政府机关通行的,仅凭当局显要之推荐、或由亲戚故旧之援引即可安插位置的官场风气”;“以评判项目的形式为关员树立了良起性行为模式和考核标准,实行考绩报告制度,关员升迁奖惩有据有序有期,职位有保障。”对这些信息分别归纳即可。

考查方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海关近代化、赫德

解题思路

仔细阅读材料、划分层次、归纳要点。

易错点

材料信息提取不准确、不全面。

教师点评

注意答案包括“措施”“简评”两层要求。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作用:捧动了中国海关管理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扩张。(6分)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评价能力。结合材料信息“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身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为中国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近代海关业务管理制度,在海关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上也有创制”可得出赫德的改革推动了中国海关管理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扩张。具有双重性。

考查方向

历史人物评说:赫德

解题思路

从此材料信息提取其改革的积极性;结合时代背景,以全球史观来看待其改革。

易错点

对“历史作用”理解片面。没有全球史观概念。

教师点评

近代史是一部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所以用有全球史观来研究分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4.有西方学者在论述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时说:“西方国际关系的观念与传统,同中国以父系为主、在天子统治下的宇宙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两者之间,必然发生冲突。”此观点

A正确说明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B主要是为英国的侵略行径做辩护

C正确揭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冲突

D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材料以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来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因而没有正确揭示两种文明间冲突的原因, 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鸦片战争的实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较量,A项说法可以排除;材料只是回避了英国所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没有体现刻意地粉饰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B项说法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易错点

B项说法迷惑性较大。

知识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日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人促进手工业发展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自然经济解体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5.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只有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无中国输英货物总值数据,无从判断中国在对英贸易中是否出现逆差,故A项错误;

从1842年至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逐渐减少,他们认为是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过少造成的,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故B项正确;

英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

《南京条约》签订后协定关税,关税主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形成关税保护,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先看时间段,一看就是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间,结合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主要是倾销商品可知这种输华货物总值的下降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要扩大侵略权益。

易错点

容易选择A,以为英国在1846年后输入中国货物总值下降就必然导致中英之间贸易逆差的出现,没有养成严谨的态度对待数据分析。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14. 材料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学背景下,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正确答案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论述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材料里有两个阶段,两种对中国的看法。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一是对中国认识的肤浅,而是为反封建、反教权找理论根源。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随着对中国认识的深入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设计、人文思想的成熟以及对外扩张的需要,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文明交流主题;全国卷41题。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易错点

不概括观点,胡乱阐述一阵;不结合具体史实,简单重复题干观点;没有站在西方认识中国的视角看问题。

知识点

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5.下表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农业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标信息可以判断出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中外贸关税变化很大,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因此C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图表中农业税收稳定,可以排除;BD项说法无从体现,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分析解读图表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表中变化,仔细分析图表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不仔细分析材料,A项说法容易错选。

知识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22.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 甲午战争) 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 分)

(3)结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冶这论断加以说明。(4 分)

正确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6 分

3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正确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得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等要点。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得出中美两国关系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等要点,再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自身国际地位提高等要点。

(4)注意题目设问要求“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中两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珍爱和平;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以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也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创未来。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下面以赞成为例,说明答案的思路。 

 第一步:赞成这一模式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 

 第二步:通过政治、经济、思想背景论证传统的根深蒂固,中国缺乏变革的同内动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领域的每一次变动都与“冲击-反应”相关的史实说明模式的解释是正确的。 

 第三步:得出西方的冲击导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一系列的变化的结论。  (持反对意见则关键要找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如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产生的内在根源。)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6.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下一知识点 :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