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 共28题
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2).B与C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
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
材料5.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材料1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_;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2)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3)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5)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6)不定向 是定向 是定向
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______。
(2)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
下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避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小。
(3)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4)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____。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D.受气候影响更大
(5)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正确答案
(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2)① ③
(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牛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4)A
(5)小 1(T/t)
(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搏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正确答案
(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椒花蛾白天栖息于树干上,夜间活动。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椒花蛾的身体和翅大多是带有斑点的淡灰色,它们和树干上的地衣颜色一致,借此可逃避鸟类的捕食。暗黑色的椒花蛾也有,但极少见。1845年在英国的工业区发现了一只暗黑色的椒花蛾,以后在各工业区都陆续发现了暗黑色椒花蛾,并且越来越多。到1898年,各工业地区暗黑色椒花蛾的数量大大超过灰色椒花蛾,比例可达98%以上。为什么暗黑色椒花蛾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年比例增加呢?为解开这个谜,科学家对此做了野外生态学观察,结果如下表:(椒花蛾在不同地区的释放回收率)
请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解释椒花蛾黑化现象:
(1)1845年,稀有的黑色椒花蛾是通过___________产生。
(2)1845年至1898年间工业区黑色椒花蛾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控制黑色体色的基因的基因频率呈现出___________的趋势。
(3)野外观察的实验结果,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椒花蛾黑化的过程是自然选择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的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这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5)黑色椒花蛾的形成并不是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突变
(2)上升(增长)
(3)53% 25% 13.7% 4.7% 自然选择
(4)基因频率
(5)生殖隔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