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

A.历史法学派观点
B.马克思主义法学派观点
C.自然法学派观点
D.分析法学派观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注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辨证发展的观点,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到: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政权时,“俄国还是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经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社会改革。”
――摘自靳辉明、谷源祥《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2
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变革,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
――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材料3
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以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正确答案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①在经济方面来看,主要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强调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②在政治方面来看,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到: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政权时,“俄国还是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经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社会改革。”
――摘自靳辉明、谷源祥《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2
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变革,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
――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材料3
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以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从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启示

正确答案

从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①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②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③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④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1)本题考查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本题选项出自2006年入学大学生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教材(以下称新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新概括,B选项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选项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选项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在ABD。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穷尽真理,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继续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具体表现为______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是并列关系。

正确答案

错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变化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根据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开辟新的理论境界,在实践中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理论本质――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就是实践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着眼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着眼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新变化,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思考而产生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一是坚持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党的最高理想与扎扎实实做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发展列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三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出: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以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述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企业的出现是( )的必然结果。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私有化
C.生产资料公有化
D.社会分工发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以企业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要比单纯依靠市场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企业作为协作劳动的一 种组织方式,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决议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一观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其对当前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

正确答案

(1)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来看,党的指导思想、阶级基础、奋斗目标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党的创立是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的一大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制定的党章就把党的性质定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忠实代表。
(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的毛泽东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必须分“两步走”。党的二大提出了这一思想,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三大进一步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这是早年的共产党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分析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一个典范。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北伐战争,开展工人运动,在大革命中首次展现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人民群众对党的先进性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中国国情十分复杂,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后期和三十年代早期未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犯了右的或左的错误。1935年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逐渐形成,先后制定了正确的军事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第一次系统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根本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3)从政党宗旨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党的成立、成长和不断壮大都体现了这一点。在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不仅在无产阶级中,而且在包括在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一切革命同盟者中,进行自己的活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奋斗。为此,党的建设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反对强调党员出身的“唯成份论”,把一切愿意为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吸收到党的队伍里。这巩固和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体现了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4)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基于对这个重大课题的深刻认识,也是基于对不断解决好这个重大课题的战略思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二,要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三,要紧密结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四,要紧密结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教育现象也同样如此。对某一教育现象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为教育研究者和其他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某些经验或教训,从而丰富和深化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进行。
请你根据历史研究法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如何利用该研究方法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正确答案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要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首先应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研究步骤来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1)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①历史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是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探求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对它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做出科学预言。其次表现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每个发展阶段。
②具体性。历史研究是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所以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
③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表现模糊不清的东西。
(2)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①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以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完整地认识教育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包括对中外教育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研究。
②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中外许多重要的教育家在各自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集中反映了一定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也代表着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
③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侧重于教育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各历史阶段不同思潮和流派的特点、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对以后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思潮和流派论争、融合和演化的规律。
④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的评判分析。
⑤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侧重对国际教育的比较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要遵循如下一般步骤:
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权衡使用历史研究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搜集有关史料,并用各种方式鉴别其真伪,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
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史料,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从而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4)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历史研究的资料可以是第一手信息资料,即原始来源,也可以是第二手信息资料,即间接来源。对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外部评论和内部评论两种。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文献原形考证。
②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以及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其一,古与今关系,即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其二,史与论的关系,即史料与史学的关系。任何历史史料的搜集,都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包括一定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以明确史料的性质、范围和种类,并伴随初步的鉴别、审定。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渗透性和决定性,能弥补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价值标准制约所带来的偏颇,避免仅限于现象的描述和史料的堆积,从形式到内容真正把握历史事实的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其三,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但不是全盘照搬或全盘否定,而是在选择、批判基础上的继承。批判中包含着继承,而继承是包含在否定中的肯定。批判、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
③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历史感是一种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现实感则表现为研究者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反映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的高度敏感性及对发展变化特点、趋势的深刻洞察和认识,也表现在借助当代认识工具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历史问题研究的水平上。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______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C.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故ABC正确。D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内容,故排除。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2009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关这一表述,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成立的?( )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本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选项A正确。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  选项B说法不成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已经开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平等与正义、“共产党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等司法原则,为新中国的司法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选项C正确。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  选项D正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局的高度,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创新。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选项ABCD分别从物质、精神、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概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都是正确的选项。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______

A.没有提出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B.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C.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详尽地阐发了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D.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了社会发展的细节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科学立场和方法的主要体现: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所以,备选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C、D三项,观点错误。

百度题库 > 政法干警 > 行测 > 常识判断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