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37年宋子文以低于市场价格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这表明

[ ]

A官僚资本与民族工业合资经营,互利双赢

B官僚资本实力雄厚,领导了民族工业

C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

D民族工业依靠官僚资本以谋求发展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末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把重点放在纺织业和钢铁业上,可实施的结果却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迟滞不前,其重要原因是  

[ ]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乏资金  

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  

C重工业因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  

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业资源的掠夺和外商企业的激烈竞争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李福明办有一个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北京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

[ ]

A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律的政权

B外国资本主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外国资本主义阻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方式有

①限制中国机器进口②控制海关和对外贸易

③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④发行债券收买企业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

C官僚资本经济控制

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淡道:“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 ]

A中外合资的结果

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大力支持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受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打击最大、最直接的是

[ ]

A农民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位子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1934年前最高产量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年恢复到16万吨,1948年又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部原因有

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差②日本的经济掠夺

③官僚资本压制和国民政府内战政策④美国的经济侵略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从客观上反映出

[ ]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的优越

B清政府对近代企业的扶植政策

C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大公报》载:“顾客清晨等候店铺开门……百货营业额较平时增加了3到4倍,甚至10多倍。南京路四大货物种类已残缺不全。……清晨五时,中央银行已是人山人海,估计有十万人。”这表明

①上海经济发达,社会购买力强 ②货币贬值,出现抢购和挤兑风潮 

③经济前景暗淡,人心浮动 ④物价下跌,人们纷纷抢购商品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