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很多民族资本家曾尝试“实业救国”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现状,可是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 ]
正确答案
1946年11月,中美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缔约此方对缔约彼方之任何种植物,出产物或制造品之输入、销售、分配或使用,或对输往缔约彼方之任何物品之输出,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此条约的影响是
[ ]
正确答案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
正确答案
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应当是在
[ ]
正确答案
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
[ ]
正确答案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它
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②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④引起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 ]
正确答案
下列关于民族工业在1927—1945年的曲折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1)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2)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遭到沉重的打击
(3)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等(4)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 ]
正确答案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份报纸上曾载文“我数千年历史之桑蚕事业,不沦亡于敌铁蹄之下,而消灭于胜利之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唯此浩劫”。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下列关于近代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
正确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中国在西方列强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扮演了半殖民地的角色,社会转型极其缓慢。下列有关转型缓慢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有
①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②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社会变革
③近代工业举步维艰④国家遭受侵略、主权不断丧失
[ ]
正确答案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正确答案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
正确答案
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