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3分)(言之有理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2)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3分)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言之有理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3) 内容:加强市场管理; 实行“海禁”。(2分〉     

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在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所选项填写在后面答题指定区域内)

材料二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三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

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四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五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六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正确选择项是:        (2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

经济条件。(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分)

(4)据材料四、五、六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分)

(5)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正确答案

(1)B (2分)

(2)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2分)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2分)

(3)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分)(言之有理答任意2点即可得2分。)

(4)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分)(言之有理答任意3点即可得3分。)

(5)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并分析两宋为什么没有因此而富强。

正确答案

(1) 表现:

①北宋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居民20万户,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线,出现了“夜市”及娱乐场所“瓦肆”。

②北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品种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南宋海外贸易发达,东达日本、朝鲜,西到非洲一些国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原因:

①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两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对工商业也采取了极为开明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由于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为增加政府收入,两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

④造船、航海、指南针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

(2)没有富强的原因:

①汉唐至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战乱和抑商政策所中断,难以持续发展,因而“繁荣”是有限的。 

②两宋军费、官俸、“岁币”,使政府人不敷出,造成难以解决的积贫积弱。

③政治腐败,由工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常被腐朽奢侈行径所抵消。

④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尖锐。

本题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这一角度提出命题,又从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繁荣未使国家富强的原因三个方面求答。旨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表现”比较容易概括,其中的“原因”和第②问中的两宋没有因此而富强的“原因”,应该从历史原因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去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一词,在唐宋诗歌中已然露面:“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不过,这城市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概念却有不同。古代的“城”是统治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指集中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场景

图1

(1)图1反映了什么现象?汉代的“市”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门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

(2)唐代草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3北宋东京与图2唐代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集市交易繁忙的景象。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管理相当严格。

(2)唐代“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3)宋代东京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周时期,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述当清王朝“不顾时势”时,西欧诸国的发展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统治。

(2)官府控制。

(3)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开设,突破了日中为市的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4)晋商,徽商。

(5)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6)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开辟海外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期的手工艺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北方的土特产是马、犬……,这些地区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商、周时期的工商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什么不同?(2分)

(2)作者认为当时的市场有什么作用?(2分)

(3)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请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其商业政策及其后果。(4分)

正确答案

(1)要点:有官府垄断到出现私营工商业者;手工业分工更细(2分)

(2)要点: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发展;有利于各地物资的流通(2分)

(3)抑商政策(2分);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心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文物古迹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谢氏大宗祠。建于南宋初年,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 

【材料二】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是像牌坊一样的建筑。 

“坊”作为古代一种由政府划分的一个特定区域,在唐朝时已经非常盛行。

【材料三】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材料四】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三间两廊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槿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1)材料一中“大宗祠”的建立受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的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唐代“坊”的功能是什么?在宋代“坊”又有什么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四,概述明清时期东莞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正确答案

(1)宗法制(2分)

(2)居住区;(2分)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市、坊不分;(2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2分)

(3)特点:①房屋设计朴素实用;②房屋的布局封闭;③门窗具西洋风格;④采用传统工艺。(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任意2点即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成因:①实用、封闭受中国古代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②门窗的风格是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即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相应给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并分析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及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演变:(1)夏朝以前,人们用天然贝壳作为货币。(2)商周时期人们使用人造贝币。(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的形态各异的铸币。(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实行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5)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6)唐初发行开元通宝。(7)宋代铜钱大量发行,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元代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流通的政权。(9)明初废纸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体制。

原因:(1)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产品交换的日益频繁。(2)统治者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3)商业贸易的日益发展,产品的商品化。

地位:(1)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中介和见证。(2)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3)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也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因此货币由政府来发行。本题首先让学生回答货币的演变历程,主要考查熟练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概括演变的原因,考查根据演变的内容从多角度去归纳和概括,货币的社会地位也需要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加以总结,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其中,外资首先投资建立现代工业企业,从项目确立、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以清朝地方督抚为主体的洋务派是中国工业化发轫期真正主要的推动力,使工业化在短期内即发动起来。私人资本和中资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由于其投资规模小、行业分散,故贡献有限。但这些企业生产活动与国内经济密切相关。

        材料三  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就的。列强入侵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产生提供了土壤与舞台。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产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托庇于“租界”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材料二、三均摘自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与“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商口岸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使中国日益殖民地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现代企业”出现在通商口岸的原因。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宋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  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出现商帮。原因: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外贸易的刺激。

(2 )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 )原因: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随着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便于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免受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作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点和重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是了解、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翰《松窗梦语》

        材料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也,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翰《松窗梦语》

        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浚《四有斋丛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纺织业发达,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

(2)早期资本家。转换经营行业,采用新兴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3)本:农业   末:工商业

(4)商品经济发展,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商著称的城市在江南兴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对历史、现实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状况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决定在十三行行商中就地筹措战争赔款。……各商行被迫摊派的款项总计达300万银元,令不少行商破产。条约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具有150年历史的商馆毁于炮火,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帝国商行》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广州十三行对当时的中外贸易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据时人(1864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蓰:五倍)……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松、太布市,削减大半”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状况:数量增长;类型多样。(或出现集散型、生产型市镇)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2)原因:清政府的压榨;贸易特权的丧失;战争的破坏。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维持中外商贸交流的使命;垄断对外贸易,严重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3)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影响: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封建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浚《五代论》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1)范浚的话揭示了当时的什么实质问题?北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北宋《东京梦华录》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南宋《梦梁录》载:“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陆游在《杂赋》中提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用宋代的史实加以说明。(至少2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实质问题:兵权在五代政权更替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消除了地方权重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导致地方困弱。

(2)特点:突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草市”上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贸易兴盛。

(3)儒学发展为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宋词(个性化的书法艺术、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关于宋词的材料

材料一:词是一种新的诗 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 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榭中传唱。

材料三: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 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1)除材料中所述外,著名词人还有谁? (任两人)

                                                                                                                                                                  

(2)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派别?试比较两派的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正确答案

(1 )苏轼、柳永、岳飞。

(2 )豪放派和婉约派。主要不同是: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3)两宋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的尖锐,文学家更能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淄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索隐》注曰“市租谓所卖之物出税,日得千金,言齐人众而且富也”。

  材料二 据《清代刑部抄档》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斯孔入煤矿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濯又自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少量机器进行开采。材料四 德国成立的山东矿物公司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著名煤矿之一。无论机械化程度,还是资金规模与煤产量,都在全国各煤矿中占主要地位。由于淄川煤矿储量丰富,煤质和煤层都很好,德国矿物决定重点开发淄川煤矿。为了加快煤炭外运,淄川煤矿还修筑了通往淄川车站的铁路支线,使煤炭可以经铁路直接运往青岛。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时期淄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淄博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当时淄博地区的短篇小说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反映淄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分析材料三、四所反映的中国经济领域新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商业发达。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蒲松龄 《聊斋志异》。

(3)政府开办矿业,使用机器生产;外国资本进入。

(4)新式矿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一方面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则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