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2)重农抑商。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第(1)问,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第(2)问,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和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4分)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5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5分)

正确答案

(1)唐朝长安。“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为住宅区。

(2)北宋东京。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出现了“瓦肆”。

(3)清朝。丝织业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加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但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

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并理解三则材料的关系,通过读材料判断是讲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并通过其中的关键字词知道分别是唐朝的长安,宋朝的东京,及清朝的佛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战国时期尽管有许多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商业仍较前代发达。试指出这些不利因素(6分),同时分析此时商业较前代发达的主要原因和积极意义(6分)。

正确答案

不利因素: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度量衡、货币、车轨等不统一;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6分)

发达原因:封建制度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分)

积极意义:商业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在商业发展中力量壮大的商人通过买田置地成为地主,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4分)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市场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而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导致市场、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的不统一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同时这个时候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各国为了保护封建经济,在政策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发达的原因还是要从当时的时代特征考虑,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积极意义方面,封建制度刚刚建立的初期,商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应该还是从促进新生的生产关系发展这一角度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的大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使长安成为各种文化展示的舞台,呈现出一派“九天阊 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这是某同学学习的过程:     

观察图1,获取相关信息:“长安城布局左右对称,呈棋盘形状”;形成认识: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高超技术。  

图1

(1)请阅读上述材料、依照学习范例,写出你获得的信息和认识。

信息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得益于运河和蒸汽机驱动的棉纺厂。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1802年发展到52家,到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曾将60年代开工兴建的第一条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3)依据上图①,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上图②带给当时经济领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图③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浦东发展的国内外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信息一:长安城是人口近百万的大都会;认识:体现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信息二:长安城是开放的国际大都会;认识:这是一个多种(元)文化融汇的中心。 

(2)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明;蒸汽机广泛应用;棉纺织业的发展;铁路、水陆等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大批工厂的兴建;世界市场的扩大。 

(3)事件:鸦片战争后签订不平等条约。影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变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标志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促进民族工业的出现 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内因素;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外因素: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clo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l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人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图3 清明上河图

(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长安、唐朝。

(2)突破了坊市格局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的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场景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都市生活。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

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结合场景二中有关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2分)

场景三

(六七十年代发行的粮票和布票)

场景四

(3)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发行了大量粮票、布票等,当时为什么要发行这些票证?你对这一措施有何评价?(3分)

(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票证,在市场上现在还能找到吗?为什么?材料四中的券证与材料三中的有何不同?(3分)

正确答案

(1)该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2分)

(2)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

式产生较早,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联系与出行方式的变化;处

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答出任意二点给2分)

(3)生活物资缺乏或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供应不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1分)

  这一措施有利于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是特殊时期实行的必要措施。(2分)

(4)答案一:找不到,因为现在经济得到发展,生活物资供给丰富,人民可以自由挑选所需物品。

答案二:在收藏市场上可以见到,人民把它作为纪念加以收藏。(2分)

材料四是现在商家为了促销发行的购物券,是商业竞争的表现,而材料三中的票证是政府为了限制自由竞争的手段。(如答: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亦可)(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的大都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两周,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居五诸侯之衢,跨街冲之路也。”

——《盐铁论——通有篇》

材料二 “凡欲安君治民,兴霸称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

——《吴越春秋·阖闾内外》

材料三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风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杭城(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

——宋·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南京的“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地处交通要塞,城市繁荣,政治军事功能突出(或大多为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地)。主要成因:受到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诸侯争霸的需要,生产力水平低(小农经济为主),商品市场出现。

(2)杭州多依赖外地粮食;杭州米行、米市众多。原因: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长途贸易发展;城市发展,对粮食需求增加;商品经济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便利。

(3)专业化的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北魏洛阳)“自延酤(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市东有藡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以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

——(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昏而闭,五更而启。”……“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

材料三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可容数千人……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是我国古代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居民按身份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聚居(或:在市周围按工商业性质分设里坊;里坊分区);里坊与市分开,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封闭性。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防范盗贼和稳定社会秩序;其城市规划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消极方面,妨碍了市民生产、生活,及人际交往,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发展:工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或:打破了里坊界限);根据经营的类别形成不同的商业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大大增强(或:出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

(3)原则:以儒家道德准则(或:以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的字词或含有褒义的有关字词)和以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命名。

看法: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或:体现了儒家的夷夏观以及以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和影响。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1)思想: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在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从材料二看是违背了材料一的思想,前者是限制商业的发展,而后者是反映由于商业发展所出现的状况。这正说明了人为地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的发展,从而引起城市的显著变化。

(3)思想:清朝时仍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这种思想对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纪》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统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徽州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制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徽商的优良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华商历史专家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2 )指出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的论证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勤俭,行义、乐善好施。

(2 )论据:把积累财富主要用来购地和子孙读书科举,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影响。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