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种植历史最为悠久、茶园面积从古至今稳居世界第一、中国茶树品种最多……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懂得利用茶叶。到了唐朝,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舍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材料二: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荼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了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荼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戴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关独立战争。

材料三: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

材料四:据上海商会记载,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达每担白银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就可获利。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茶叶种植的哪些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中国种茶业的发展状况,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产茶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茶树品种多。

政治基础;国家统一,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

(2)影响: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也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茶叶贸易的冲突,成为北美殖民地革命的导火线。

(3)趋势:19世纪30——80年代,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增长。19世纪90年代后,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回落。

增长原因: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经济解体,茶叶生产的商品化加强;口岸增开、关税降低、市场扩大,促使中外贸易激增。

回落原因:国际市场上印度茶的竞争;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经营方式落后;苛捐杂税重,成本高;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等。

(4)腐朽的封建统治,是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种茶叶发展才有出路:民族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政策的保护,政府减少捐税,维护茶农利益;科学种植与管理;提高质量,产品才有竞争力;坚持主权独立条件下的对外开放政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司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这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1912一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政治需要;军事需要;商业发展;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区)。

(2)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如黄宗羲等(或出现重视工商业,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3)持续发展且出现两次高潮。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椎动;“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l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运动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多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一上海问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天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指出图表的内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轨迹:在10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领先于西欧,此后900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微弱并远远落后于西欧。关系:人均GDP的落后是导致城市化进程落后的因素之一。

(2)原因:生产力的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城市化进程滞后;市民阶层成长滞后。

(3)态度:材料三,仿照西方;材料四,抵制西方。仿照原因:西方近代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建设与管理经验丰富;外国的侵略(通商口岸、租界的设立)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西方商人控制公共工程建设,外国殖民势力在中国扩展。抵制原因:中西矛盾(民族矛盾)的根本对立;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倾向强烈;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抵制,西方在华势力的膨胀。

(4)趋向:城市区域化(或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发展道路。

(5)认识:加速经济建设与发展;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借鉴外国的城市建设经验;走由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        

——《史记·商君列传》  

 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唐都长安平面图              

材料:北宋东京(汴京)城平面图  

材料四: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什么?这种表达方式能说明作者怎样的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材料二、三两图,与唐代长安比较,北宋东京城市商业有什么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本:农业;末:商业。说明了作者重农抑商的观念。

(2)商业突破坊市界线;突破时间限制;社会生产力发展。

(3)在江南兴起了一批具有独自经济特色的商业市镇。

(4)不同朝代的商业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不同朝代商业发展水平不同);商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仍然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力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 ]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不固定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士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手工业的进步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指传统社会中

①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②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

③农民没有或很少占有土地④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国家实行土地轮休政策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