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悝变法
- 共5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3)“平籴法”。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4)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 ]
正确答案
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 ]
正确答案
在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率先制定《法经》,加强法治的是
[ ]
正确答案
李悝主张“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其主要作用是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