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说纷纭的高考英语改革
随着高考英语降分这一改革消息的传出,立刻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支持“削弱英语比重”的观点认为,重视学习英语原本只是一种手段,却长期以来本末倒置地当作了唯一目的,还是改了好,不考就更好;不少反对者对此表示遗憾,因为自己学英语好多年,耗时耗力,就想着在高考中多拉开点差距,这样一来可能就行不通了;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此次改革也是社会对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否成功还要以观后效。
材料二 备受鼓舞的高中语文教育
近年来社会中“重英语、轻母语”的倾向备受诟病。随着专家学者的登高疾呼,加之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推波助澜,高中语文教育成功逆袭,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很多学者指出,人们对英语的投入时间、精力、金钱远多于汉语,导致现代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遍认知度不够,写不好字、提笔忘字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数典忘祖倒真成了对现实的诠释。要正视高中语文教育,降低英语分值,加大语文比重,应是题中之义。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谈谈人们对高考英语降分改革态度各异的认识。(6分)
(2)结合材料,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关于“降低英语分值,加大语文比重”改革的合理性。(6分)
正确答案
(1)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的时候,受自身立场、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会有所不同。(4分)②不同的认识主体,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往往具有不同的看法。(3分)③认识的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参差不齐,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程度往往不一样。(3分)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4分)
(2)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语文能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不断传承和发展。(3分)②文化借鉴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英语要注重实用,不能冲淡国语,我们要更加重视语文教学,将国语发扬光大。(3分)③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语文集汉字和史书典籍之精华为主要内容,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3分)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语文教学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学艺术。(3分)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谈谈人们对高考英语降分改革态度各异的认识。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这一答题范围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以从中获取答题的相关信息。本题设问“人们对高考英语降分改革态度各异的认识”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们对高考英语降分改革态度各异的原因,对此学生意识主体、认识主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意识、认识的角度去分析说明;二是人们对高考英语降分改革的不同态度是否正确,对此学生可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关于“降低英语分值,加大语文比重”改革的合理性。本题并未限定学生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的要求,来寻找答题的突破点。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故学生可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等角度去分析说明;另外,题中材料“很多学者指出,人们对英语的投入时间、精力、金钱远多于汉语,导致现代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遍认知度不够,写不好字、提笔忘字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数典忘祖倒真成了对现实的诠释”,启示学生可从文化借鉴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
②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③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
④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
⑤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磨剪子来,戗菜刀……”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厅里,不少参观者正在通过点击电子触摸屏感受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的原声。剃头挑子、招揽顾客的各种响器、同仁堂的药罐、全聚德的匾额、六必居的酱缸……“老北京商业民俗文化展”上300余件展品,生动再现了老北京的商业历史、三百六十行等民俗文化,让参观者留连驻足。人们纷纷呼吁留下“祖先的记忆”。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提到的“祖先的记忆”指的是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今,留下“祖先的记忆”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正确对待“祖先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指传统文化,即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①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留住“祖先的记忆”有利于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3)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26分)
材料一 央视马年春晚中,公益广告《筷子篇》用充满情感的镜头传递出筷子里蕴含的家的味道,《中国年篇》反映出随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于过中国年,世界各地的情感通过春节连在一起。两个广告都传递了中国情感,弘扬了中国文化,感动了国内外亿万观众。
材料二 《筷子篇》谱写家的味道。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筷子篇》、《中国年篇》的播出为什么能够感动国内外亿万观众。(13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筷子篇》是如何谱写家的味道。(9分)
(3)一些家庭进行家风教育时,有时会出现长辈不厌其烦,晚辈不胜其烦的现象。你认为怎样才能化解家风教育中的这种矛盾?(4分)
正确答案
(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筷子与年文化传递中国情感,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3分)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筷子篇》、《中国年篇》弘扬了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3分)③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加快了中华文化对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4分)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尽管中华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但不同民族对家的情感是相通的。(3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的味道,一个味觉的习惯,一种情感的记忆。(2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不同阶段对筷子的使用传递了不同的情感;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关于家的味道,南北不一,味道各异。(4分)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尽管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3分)
(3)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意见;换位思考,求同存异,采取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创新家风教育方式和手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共建良好家风;坚持适度原则;(每点2分,合计4分,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
试题分析:(1)《筷子篇》、《中国年篇》两个广告都传递了中国情感,弘扬了中国文化,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个广告感动了国内外亿万观众,说明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该题以《筷子篇》的情景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理解和运用。“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的味道,一个味觉的习惯,一种情感的记忆”,这是所有人公有的,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关于家的味道,南北不一,味道各异”,这句话强调了个性,不同的人对家的味道理解不同,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尽管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3)化解家风教育中的矛盾,需要家长和孩子两方共同努力,根据家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可行方法。相互尊重,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在传承、教育的方式上改进;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坚持适度原则。
.(19分)材料一: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和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二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求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认定20家左右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在演艺、文化资源数字化、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建设5个左右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对服务功能突出的平台给予资助和奖励。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所学的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教育?(10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所体现的矛盾观点。(9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1分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分
④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分
⑤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答上可加1分)
(2)①建立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②在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建设5个左右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分)
③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体现。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3分)
(1)本题考查重视教育知识点。注意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可从教育属于文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两大方面组织答案。关于教育的重要性可从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文化的发展、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等角度组织答案。
(2)本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答题基本模式是“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本题考查矛盾观点知识点。矛盾观点包括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等知识点。注意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全面组织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