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措施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6月18日,首届“中非合作论坛—文化部长论坛”在北京开幕。文化部长蔡武在讲话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特色的文化,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显得绚丽多彩。我们历来主张,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都是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绚丽的花朵,要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在完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各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彼此欣赏对方的创造,理解对方文化中所隐含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借鉴对自身文化发展有益的养料,共同抵制今天世界上还不时出现的文化强权和文化霸权行径,保障各国和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受到充分尊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准确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11分)

正确答案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分)。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活动。(3分)③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有,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2分)④我们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做法。(2分)

试题分析:设问中“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是解题的关键,即是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回答: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此类问题的回答,首先一定要重视材料中的关键词,如设问中“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有的放矢;其次要熟悉书本内容,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点来回答一个问题;第三,分析回答问题一定要结合材料,让回答的内容更为充实。本题难度较高,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2月9日至2月2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举办。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目前,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对其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材料二: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陈旧,发展环境艰难。在一次《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某班同学对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甲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必须全面继承。

乙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落后于时代,应丢掉这些历史包袱。

(1)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重要意义?(6分)

(2)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材料二甲乙观点进行评析。(12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分)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分)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分)

(2)①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3分)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坚持批判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分)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3分)③甲的观点没有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而是片面的;而乙认为应彻底抛弃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2012年9月18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首期文化高端对话节目《不朽的音符》展示了以木洞山歌为代表的重庆巴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山歌之乡巴南木洞镇的关注。木洞镇于1990年10月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山歌之乡”,1999年11月又评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2006年6月9日,国发(2006)18号文件,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公布木洞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题1: 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4分)

材料二 实际上,对于木洞山歌的传承,专家认为,仅仅把它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远不够,应该让木洞山歌融入生活和群众才更有生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滋养、繁荣的基础,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出现断裂,木洞山歌面临濒危境地。抢救、保护木洞山歌,不仅可以丰富巴渝民歌艺术,而且也将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小题2: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为木洞人进一步发展木洞山歌提出合理化建议。(9分)

材料三 木洞山歌在收集、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得到巴南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领导班子,制定相关措施和保护文件。在文广新局,文化馆的业务指导下,多次组织专门会议,研究木洞山歌的传承发展,区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小题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中巴南政府采取的措施及依据。(8分)

正确答案

小题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它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独特的作用;③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④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4分)

小题2:①进一步继承巴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以巴南特色打造符合当地发展木洞山歌。

②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地改革开放的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在山歌的内容与表演形式上创新。

③木洞山歌的发展,要大胆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文化传承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

小题3:①材料三中政府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巴南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有利于木洞山歌的继承与发展。(3分)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3分)③在木洞山歌面临失传的状况下,巴南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筹措资金,为民歌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2分)

小题1:试题分析:材料中“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给了提示,可从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文化遗产的地位与文化价值。回答此类问题,应从设问出发,根据书本相关知识来回答,尽量不要遗漏任何一点。此题难度不高,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题2:试题分析:材料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可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思考问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同时也应考虑到利用外来文化来发展木洞山的发展。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回答此题首先要从题目的设问出发,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思考,其次用发散思维,多角度的回答问题,如本题也应考虑到利用外来文化来发展木洞山的发展,最后应把理论与材料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不可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小题3:试题分析:材料中“政治生活”“ 巴南政府”是解题的关键。涉及政府的知识点有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原则、国体五方面,然后根据材料组织语言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原则、国体等方面,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从设问出发,如本题中“从政治生活角度”进行思考,其次应牢固掌握关于政府的五个相关知识点,不能遗漏其中任何一点,再次应根据理论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不能把两者分割开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扫墓是清明祭扫的一种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扫墓时点燃香烛、焚烧祭品、鸣放鞭炮等,既耗费金钱,又污染环境,容易造成火灾等事故。2011 年清明节,民政部呼吁推行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和社区公祭等文明祭扫方式。为此政府部门创造种种便利:倡导祭扫时“自驾改坐公交”,城市公交系统进行相应调整;推行“植树替代香烛”,开辟和管养园林绿地;提倡网上祭扫,规范祭祀网站的主持、组织,使祭祀活动更庄重、得体等等。传统的清明习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释放出了更文明、可亲的气息。我们应该过一个文明、有意义的清明节。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清明祭扫形式的演变?

                                                                                                                                                                                                                                                                                                                           

(2)运用所学知识为人们过一个文明、有意义的清明节提出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1)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扫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应予继承。②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为传统文化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③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人进行文明祭扫,值得大力提倡。

(2)①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②反对奢侈消费、铺张浪费,要提倡文明祭奠、绿色消费、保护环境。③要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介绍清明节的历史传统,普及相关知识。④追思先人,不忘先烈和先贤,应该在节日来临之际祭扫烈士墓地或陵园。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