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请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哪些形式和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们对待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应具有的态度,并说明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6分)
(3)清明祭祀怎么祭?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5分)
正确答案
(1)①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属于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时代变迁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①应持有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传统文化的作用有两面性: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文明祭祀,不要把祭祀搞成封建迷信; 健康祭祀,不要把祭祀活动庸俗化; 节约祭祀,不要在祭祀中铺张浪费;环保祭祀,不要在祭祀中造成环境污染; 廉洁祭祀,不要趁机搞腐败活动; 安全祭祀,防止出现安全问题; 创新祭祀,不要固守不文明的祭祀方式; 弘扬革命传统,不要忘了祭祀革命先烈。
试题分析:(1)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特点是书上的死知识点,考生只要记住即可。
(2)对待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应具有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这是一个开放的考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点,其中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特点是个死知识点,考生只要认真背书就能解决。对于第二个小题,考生要学会转换,把问题转换成书上的知识点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要用分散思维,多角度回答。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目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和消亡境地。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陈旧,发展环境艰难。
(1)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①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辩证地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创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坚持批判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2012年10月3日的中秋晚会,根据举办地的地方文化特点,晚会落户在有着“月亮故乡”之称的福建福州,主要着力点是月亮文化,“千里明月寄相思”,自古中华民族就有用月亮来寄托感情的传统。“天上人间,美轮美奂”是今年中秋晚会舞台效果设计的主题思想,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本届中秋晚会最大的创新应该是在舞台景观的营造,它给了电视观众足够的视觉享受,让人们感受到了中秋节的浓厚文化气息。
运用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重视弘扬中秋文化的意义?(7分)
正确答案
①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传统的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节日,从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魅力。(2分)
②中秋节日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中秋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韵味。(2分)
③中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弘扬中秋文化,可以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巩固其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作用。(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2012年10月3日的福建福州的中秋晚会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回答本题可以从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中秋节日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中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弘扬中秋文化,角度回答,注意课本基础知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评: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材料: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即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又表达了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并且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亚动会开幕式上巧妙的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点燃鞭炮的形式点燃生活,极具民族特色,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而且丰富发展了世界亚运文化。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某校学生会就建立了一个志愿者组织,在广州亚运会中义务宣传中华文化。
如果你是志愿者,在宣传中华文化时,你想介绍中国的哪些传统文化,请举出两个例子,(4分)同时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青年人进行中华文化宣传的理由。(6分)
正确答案
他们可以宣传:①传统习俗: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
②传统建筑: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
③传统文艺:京剧、粤剧等。
④传统思想:孔孟老庄等人的思想。其他:粤菜文化、广东凉茶文化、书法、武术等等(任意两点得4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理由:青年人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弘扬中华文化是应尽的责任,宣扬中华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每点2分共6分。如果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酌情加分)
略
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链接]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
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