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③总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具有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小题1: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礼仪?(10分)
小题2: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传统礼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10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我国的传统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我国传统礼仪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小题1: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本题以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传统礼仪知识的理解。
小题1:可以从我国的传统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谈积极的,另一方面谈消极的影响。
小题1:可以从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定、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等方面回答。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中国珠算与韩国泡菜、日本和食一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引起人们对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的反思。相比较韩国泡菜和日本和食,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可申遗项目可谓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但是我国在非遗项目的包装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上做得还很不到位,有人甚至借申遗大搞所谓的产业开发,破坏了中国“非遗”的形象。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才能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异彩?(14分)
正确答案
①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培育好、发展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发掘其文化内涵。(3分)
②要正确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动非物质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
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其他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并积极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4分)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把非物质文化过度商业化的错误倾向。(3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才能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异彩,本题的原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创新,题型为措施类的,材料限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培育好、发展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发掘其文化内涵。要正确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动非物质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其他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并积极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把非物质文化过度商业化的错误倾向。要做好本题先要明确文化遗产的作用,接着要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最后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春节期间,“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打开电视看家风,亲友聚会谈家风,论坛发帖晒家风……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迅速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和家教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
(1)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家风文化?(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家风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加以改造和剔除。(4分)②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丰富家风文化的内涵,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4分)③发挥教育、大众传媒等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家风。(4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4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促进人的素养提高、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社会发展。(4分)
试题分析:(1)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继承家风文化,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注重文化传播的手段、途径等作用。
(2)该题首先要准确、全面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能指出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弘扬优良家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弘扬优良家风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的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1)请你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的原因。(10分)
(2)请你就如何发展教育事业谈谈自己的想法。(6分)
正确答案
(1)(10分)①发展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的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3分)③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4分) (如答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可得分)。
(2)(6分)①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3分)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3分)(若从其他角度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国家重视教育的原因及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综合认识。第一问,重视教育的原因,可以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展开具体回答。第二问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回答的角度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就行。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教育的综合认识。在文化生活中,多处涉及到了教育,学生应加强对这些内容的重视与识记。该题回答的知识点比较细致,又零散的分布与文化生活的不同内容中,要求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知识有很强的贯穿和提取能力,难度较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