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分)2011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座谈会上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在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中,民间交流形式不断创新,这不仅展现了我国和平、文明、开放、进步、友好的形象,而且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分享中华文化,并在中外文化碰撞中促进中外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刘延东在座谈会上指出,加强民间教育交流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外交外事方

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要突出民间特色,发挥优势,探索通过多种形式深化中外师生交流,拓展人文交流广度和深度。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民间教育文化交流的必要性。(10分)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9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民间开展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增进中外文化间的理解和沟通,增进友谊。(5分)

②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开展民间教育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推动着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5分)

(2)①维护国家利益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公民在参在参与民间教育交流的活动中,必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3分)

②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负责任的大国。民间教育交流要认真贯彻我国外交外事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国,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3分)

③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探索多种形式深化中外师生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2013年4月5日,海内外华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除了来自海内外的华人代表现场祭祀之外,海峡两岸的网友共同参与到“两岸网友网上联合祭祖”活动中。对此,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社会的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

请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评析上述材料。

正确答案

(12分)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公祭黄帝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表现了海内外华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今天公祭黄帝,不是为了宣扬落后的习俗,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③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就会起消极作用。对于公祭黄帝,要辩证分析,认识到它的积极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海内外华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海峡两岸的网友共同参与到“两岸网友网上联合祭祖”活动中。题目的设问是评析某些人的看法。我们结合材料,选准角度,首先对有些人的看法进行判断,然后,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着手,从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辩证分析等角度考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

育的重要;俄罗斯先后制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

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二:在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在全民族,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大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奋斗。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力量?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①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

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争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本题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

(1)材料共同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回答,发挥“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争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

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9年2月9日至2月2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举办。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目前,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对其加强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1)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陈旧,发展环境艰难。在一次《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某班同学对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甲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必须全面继承。

乙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落后于时代,应丢掉这些历史包袱。

(2)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2)①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创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坚持批判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③甲的观点没有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而是片面的;而乙认为应彻底抛弃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 分)2000 多年前,儒家提出了自己的大同理想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选自《十八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叙述)

(1)结合研究材料二与材料一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谈谈你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12 分)

(2)有人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能否进行科学的领导。”请用 政治生活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12 分)

正确答案

(1)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继承其合理成分。(2 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承了大同理想中重视引导社会价值观、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等合理的思想成分。(2 分)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剔除其消极成分。(2 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剔除了大同理想中男女有别等带有封建制度烙印的消极思想成分。(2 分) ③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还应推陈出新,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丰富和创新。(2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继承大同理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内容。(2 分)

(2)①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党的领导是否科学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并不是全部作用。(4 分) 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离不开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科学行使国家职能,(2 分)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科学有效地发挥参政党作用,(2分)离不开广大公民的积极参与(2分),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2分)

试题分析:(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结合材料中的内容,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剔除;对待传统文化,还要与时俱进,增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内容。(2)首先要根据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对题目中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题目认识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作用,但忽视了其他方面,是不科学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全部作用,还需要各级各类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等。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