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从炎帝到老子;从司马迁到诸葛亮……上演了一幕幕政府带队、专家论证的“连续剧”。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今就连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孙悟空”都有了“故里”。更有甚者,被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容的西门庆,也被两省三地争得不亦乐乎。同时,不少名人故居被过度商业开发,引起不小的争议。

(1)你是否赞同争夺名人故里现象?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

(2)针对争夺和开发名人故里资源的现状,请从哲学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8分)

正确答案

(1)答案一:赞同。争名人故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知名度;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二:反对。争夺名人故里实质是挣抢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兴建假文物,过度的商业炒作,破坏了文化遗产;炒作负面文化现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分,从上述任一角度回答均可)

(2)要从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禀赋、人文特点出发,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争名人故里不仅是争利益,更有保护遗产的责任(更要注重精神传承,弘扬历史名人所承载的思想文化与精神内涵);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切忌混淆善美丑恶,背离道德伦理。(8分)

本题以争夺和开发名人故里现象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范围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考查知识点文化的继承、一切从实际出发、两点论、价值观,题目类型辨析类、措施类。第一问,是观点辨析题目,这类题目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赞同与不赞同都要说出其依据。如果赞同,就要说明争夺名人故里,对传统文化,对地方文化和经济以及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果反对,就要说明争夺名人故里对文化遗产自身的破坏、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二问,本题的难度较大,本题设问“从哲学角度”,范围较为宽泛,不容易进行准确的知识定位,对学生根据设问及材料中提取信息和提炼哲学观点的能力要求较高,材料中“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很明显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争得不亦乐乎”“过度商业开发”,则体现只注重追逐利益,忽略文化的传承以及没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根据以上核心信息提炼出三个建议,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两点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

材料一: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正在悄然 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

材料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内容丰富,明确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大任务。在城镇化的六大任务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排在了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

(1)面对城镇化的浪潮,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 结合材料一,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的认识。(12分)

正确答案

(1)(10分)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我们要继承它,不能让它消亡。(3分)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4分)

传统的乡村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在保留传统乡村文化基础上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与城市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又保持自己的特色,就能发挥传统乡村文化的积极作用。(3分)

(2)(12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针对城镇化现状,国家把“以人为本”作为城镇化的核心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3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抓住“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可以推动其他五个问题的解决。(3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要求我们应坚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在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同时,不忽视城镇化其他五个方面体现了这一要求。(3分)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被排在了第一位,又不忽视城镇化其他方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3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指向明确,要求回答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对于乡村文化,我们不能让其消失。因为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提高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乡村文化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创新,有利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所以应该保护乡村文化。

(2)本题考查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针对城镇化现状,国家把“以人为本”作为城镇化的核心体现了要善于抓重点;在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同时,不忽视城镇化其他五个方面体现了要解决次要矛盾;二者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虽有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都依赖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嫦娥计划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材料二 嫦娥奔月是我国一个流传至今的美好传说,表达了古人对月球星空探索的美好愿望。目前这个美好愿望正在逐步实现。中国在2004年首次公布探月计划——嫦娥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等;2010 年“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对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做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测,测试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并为嫦娥三号预选好着陆区——月球虹湾地区;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经过地面控制中心的精确操控,“嫦娥三号”首次实现在月球虹湾地区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落月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张、缓速下降、分阶段软着陆等多项关键实验已经圆满完整,整套技术方案也得到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来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整个探月计划是我国航天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写照,一系列的航空航天技术得到突破,这将为我国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理由。(14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我国实施的嫦娥探月计划进行简要分析。(12分)

正确答案

(l)①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4分)

②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重视科学技术,提高国家科技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4分)

③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科技成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内容的体现。(4分)

④ 重视科学技术,可以提升国民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良好氛围。(2分)

(2)① 我国的嫦娥探月计划是一个整体,“烧、落、回”三个阶段是整体探月计划的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整体,又要重视局部。(3分)

②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尽。嫦娥探月计划从嫦娥一号、二号到嫦娥三号,以及后续的探月工程,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才能最后完成探月计划。(3分)

③ 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在整个探月计划中,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将为整体探月计划提供关键技术验证。(3分)

④ 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航天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3分)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理由。解答本题可以把科学技术上升到文化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原因;搜索课本知识,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科技成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内容的体现。另外科技可以提升国民科学文化修养,重视科学技术,可以提升国民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本题第二问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我国实施的嫦娥探月计划进行简要分析。解答本题时注意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等知识,结合材料可以从我国的嫦娥探月计划是一个整体,“烧、落、回”三个阶段是整体探月计划的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嫦娥探月计划从嫦娥一号、二号到嫦娥三号,以及后续的探月工程,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才能最后完成探月计划。抓住主要矛盾,在整个探月计划中,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将为整体探月计划提供关键技术验证。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去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没有他们,中国不可能有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没有他们,中国不可能实现“保八”的目标;全世界都以敬佩和畏惧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东方的群体,他们的名字就叫中国工人。美国《时代》杂志16日宣布,“中国工人”作为唯一一个群体获得亚军。这肯定了中国工人在苦难面前挺起的不屈的脊梁,肯定了他们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贡献。中国工人入围《时代》年度人物又一次振奋了民族精神。

(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什么?(4分)中国工人为什么要挺起“不屈的脊梁”?(6分)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6分)

正确答案

(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4分)

中国工人之所以要挺起“不屈的脊梁”是因为: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3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2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2分)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

(若学生从其他角度来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第(1)问: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原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考生可以从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等角度作答。第(2)问:考查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考生可以从其继承性、稳定性、创新性、包容性的角度作答。

点评:考生要注意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必要性以及措施。(1)必要性: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难度适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对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化名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你是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请对观点一、二作简要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传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前提,发展是要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观点一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正确的,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观点二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但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是不科学的。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确的观点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其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