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快深化为话题之,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20分)

正确答案

(1)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4分)

(2)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4分)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分)

(4)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4分)

(5)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4分)

试题分析: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何做才能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呢?该题是措施类题。回答的原理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也就要回答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容。回顾课本要点,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形式、内容、体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点评:仔细分析问题要求,可以看出该题要回答的内容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依据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具体回答,要注意答题思路清晰,要点全面,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坚持的方向、主体、形式等方面展开回答。对学生调动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一定要求,难度较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儿女追求中国梦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等精神特质,在今天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正确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 “中国梦”的实现。(6分)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6分)

(说明:如果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进而说明民族精神的作用,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的内容,通过分析材料及设问的要求来确定答题的方向。本题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等精神特质,在今天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在助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还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角度加以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走红,经验值得借鉴.该片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说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展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由“吃”出发,真正是“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共鸣.

在国人看来,“吃”不仅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体现了食物带给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是一方水土各种文化要素的集合.该片流淌出的各地民俗民风与多样的美食文化相映成趣,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饮食文化是如何反映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6分)

(2)《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走红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什么启示?(6分)

但中国是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同时也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费”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其中“面子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成为中国人讲面子、讲排场、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浪费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

(3)请你针对这一问题给当地的政治和居民就节约粮食各提一条建议,并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①中华饮食文化绵延数千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3分)②中华饮食文化是一方水土各种文化要素的集合,与各地民俗民风相映成趣,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分)

(2)①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继承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2分)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和发展需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继承和发展必须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2分)

(3)①对于政府,加大节约粮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1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2分)

②对于公民个人而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1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勤俭节约。(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蕴含的文化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第一问,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特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解读。第二问是启示类问题,要通过分析材料,找到《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的原因,再利用适当的原理进行解释,可以从发挥媒体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等方面回答。第三问以浪费为题材,对政府和个人要各提一条建议,并说明文化依据。对问题的分析很重要,从政府角度来讲,可以加强节约粮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依据是文化的作用及文化对人的影响;从公民自身角度,要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做到节约粮食。依据是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及优秀文化的作用。

点评:该题以《舌尖上的中国》和舌尖上的浪费为材料,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对每一个题目问题的解读很重要,要在解读问题中找到该题的答题点,并能运用材料内容适当阐释原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山东是“齐鲁之邦”,有着深厚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近几年来,齐

鲁音像出版社根据文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广泛与山东各地方剧团合作,已累计完成拍摄出

版吕剧、山东梆子、茂腔、莱芜梆子、柳琴、枣梆、太平调等150余部山东地方戏曲,年发

行量200多万盘。同时以山东风光、齐鲁文化为切入点,又相继出版了《中华泰山》、《孔子

与曲阜》等大型历史文化片和介绍青岛、蓬莱等各地的“山东风光”系列旅游片。这些措施

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拯救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山东戏曲,让更多的传统剧种

以现代的传媒方式延续和流传,为齐鲁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12分)

正确答案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

出新”。要扬弃传统文化,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我们要“洋为中用”,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即要反对全盘照

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

本题以山东是“齐鲁之邦”,有着深厚的人文、地理资源优势为背景。考查学生对

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对传统文化可以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反对错误倾向,对待外来文

化要“洋为中用”,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等方面加以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的正确态度应是怎样的?(8分)

正确答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