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材料一:我国陶瓷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我国的陶瓷发展至少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三百多年的发展,到唐朝时期,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时期,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越窑青瓷“类玉类冰”两大窑系举世闻名。到了宋代,我国瓷器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元明清时期,我国陶瓷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我国陶瓷业的发 展臻于鼎盛,青花瓷、孔雀绿、紫金釉、珐琅彩瓷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之作,闻名于世。
材料二: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国无宁日,经济衰退,民不聊生,虽有不少有志之士与爱国的陶工及匠师结合起来,为陶瓷的发展而努力拼搏,但从整体上说,这一时期是我国陶瓷艺术黯然失色的历史时期。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郁的艺术瓷以及经济适用的日用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现出包容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征,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种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瓷器艺术黯然失色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应如何促进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我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我国陶瓷业的发展至少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唐宋清时期,很多陶瓷产品风格独特,各领风骚,闻名于世,这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①20世纪前半叶,我国经济落后,封建统治逐渐走向没落,导致包括瓷器艺术等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向衰微。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这是我国瓷器艺术黯然失色的重要原因。
(3)①国家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鼓励和扶持包括陶瓷艺术在内的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②文艺工作者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创新。③对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④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既保留了其基本面貌,又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和完善。
材料二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材料一体现了文化生活的那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和谐社会”与“大同社会”两种理想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既保留了其基本面貌,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也体现了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①“和谐社会”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了“大同社会”理想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改造和剔除了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②“和谐社会”理想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大同社会”理想的发展和创新,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史料显示,中国是对地震现象记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的《墨子》和《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公元132年,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在世界地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到明清时期,有关地震的记载更加全面、详细和丰富,对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也有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谈谈宣传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运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对待古代科技成就的正确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宣传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可以展现民族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待古代科技成就,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文化的发展。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凝聚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宏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根据国家文物局及有关部门的要求,应尽可能地保护、修复。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从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的角度阐述对都江堰保护、修复的理由。(7分)
正确答案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对都江堰进行保护、修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作为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 对都江堰进行保护、修复,可以推陈出新,使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③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凝聚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宏大水利工程,对都江堰进行保护、修复,可以展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设问限定了答题的角度: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都江堰与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的关系。都江堰属于文化遗产,是传统建筑,因此可从文化遗产、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对这一传统文化要继承创新等的角度回答;从中华文化的角度看,都江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依托,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传统特色。但近来专家发现,岭南过于偏爱“粤味”,长此下去,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会使广东文化成不了大器,不利于积极作用的发挥。为此需要对岭南文化革新,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广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革新岭南文化的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①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岭南文化进行文化创新。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岭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创新岭南文化。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广东文化和国内外文化的交流,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